顯示具有 類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類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眼睛與照相機(6)


假若你看到這篇文章,是經由搜索網路,或由我的部落格以外的直接連結進來的,請能暫停,不要繼續讀下一段以後的文章。而應該回到眼睛與照相機(1),從頭讀起,若能將這一系列,有關「眼睛與照相機」的前面四篇文章都先讀過,尤其眼睛與照相機(4)眼睛與照相機(5)更是不可錯過,否則以下內容,對你想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的用意上,無法達到最高的效果。


「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應用:

(III)「先筆後墨,改善視力」

若有興趣想知道「先筆後墨」的連結內容,請等到全文讀完後再回來擊打它,這也可在本部落格主題以外,讓你學到些「題外話」的常識,那就是學畫中國國畫的原則之一。

另外,在沒進入說明前,請你重新看,兩篇前眼睛與照相機(4)結束前的那幅插圖,同時,也再問同一個問題:假若在不能讓別人看到這個插圖的情況下,你將如何用你自已的講法,說出你到底看到了什麼?

看此圖後,請暫時停頓一下,等想好答案後,再繼續讀圖後的文章。




上述的問題裏是包含著兩小題,首先你到底看到了什麼?,另一半是如何跟他人講你看到的內容?

其實我更急著想要知道的是「你是『怎樣看』這幅圖的?」「看對方法」比「看出內容」來的重要「看對方法」,表示你無形中已學到了「貝茲法」,視力改善已是指日可待!

反之,若能「看出內容」,但卻用錯方法,我擔心你視力的改善,可能會是遙遙無期,除非你好好重新讀這一系列的文章,更認真的學「貝茲法」該有的知識。

如果在兩篇前眼睛與照相機(4)結尾時,只靠著那篇文裏的(I)練習看「E」字:素描輪廓 裏的一些說明,加上以前零零星星提過的資訊,你就已能夠「看對方法」我要恭喜你,相信等到以後一篇球員兼裁判-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的文章裏,你一定可測出你近來的視力,確確實實的在進步中,只是你還不懂得如何察覺它吧!

如果,你是讀完上一篇眼睛與照相機(5)裏的(II)拼圖遊戲與用眼習慣文章後,在第二次才「看對方法」的話,我也要恭喜你,相信你基本上已學會「貝茲法」該具有的資訊,改善視力也會很快就實現了。

萬一你兩次都看錯方法的話,一方面,我會很氣餒,過去一段時日,沒暝沒日寫文章,可能是白費我的精神和時間,另一方面,你不會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吧?

雖然「貝茲法」的原則是很淺顯的學問,但對視力衰退的人來講,都是很「陌生」的常識,若不用心學習,再簡單的方法,可能對你也是無效的。

『怎樣看』才合乎「貝茲法」呢?首先讓我說什麼是錯的看法!特意將長方型畫大,讓它幾乎與版面同寬,如果你第一次的反應是,左眼看左半部,同時,右眼看右半部,真會讓我氣炸!到現在仍不知基本的「匯視」嗎?

哇哩咧!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散視」,這也是這一系列「眼睛與照相機」裏講的,一眼望出去,想同時看整面的圖像,是照相的方式,也就是造成你視力衰退的緣由。


已特意將長方型的外框畫得粗粗的,也特意塗的黑黑的,這已算夠明確的暗示了吧!

另外在兩篇前眼睛與照相機(4)裏,該注意的事項如下:……(8)隨時集中注意視力的焦點,是在黑白分明的輪廓線上,而不是在字體上。也已提示了,要看一個大物件時,『怎樣看』才合乎「貝茲法」呢?

首先就是要好好的素描輪廓,尤其,黑白分明的輪廓線上更該如此。再來就是把較大的景物,分成「拼圖」來看。如果一個大圖裏,存有明確各別小物體的話,那「拼圖」時的每小塊,自然會很容易選擇。

但萬一沒有時,那怎麼辦?那就自己主動的,在你的腦裏想像,把整圖大約的分塊,然後將每塊分別來素描。總之,學到這理,你也該知道萬萬不可想要「一覽無遺」同時看到整圖。

以這個長方型來當例子(其實也適用於任何其它情況),若只垂直的分成四大塊,每一塊是會太大(寬)了點,因而可能促成你會散視,一般而言,分成5~7片都會是很好的選擇。

每一個分塊,先輕快的在它的輪廓不論它是否實質的存在素描,然後在這分塊裏頭,一方面,左右來回掃描『Z』字型筆畫的方式,也就是英文裏所謂Zigzag的動作啦!,另一方面,素描的動作也要往下拉,這樣左右來回四五次或六七次,你就會掃完素描,同樣的,再去掃描其它的分塊。

好,現在再回去看上面那個插圖,分段掃描後,看出圖中內容的相異相同處了嗎?如果已充分學到了「貝茲三原則」,「怡動」+「匯視」+「放鬆」,你會很輕易的看出,左右兩半顏色深淺是不一樣的。

若還沒看出,不必失望也不必氣餒,這圖的設計上雖是很簡單,而且也不具什麼太深的學問,故意把左右色彩弄的很接近,卻是有著雙層的用意,不但特意要測驗你學「貝茲法」,進展到怎樣的程度,而且也用來彰顯,這一系列「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用意。

另外有兩種方式,當然仍是遵循貝茲三原則,也能輕易看出左右顏色的差異。第一,還是像上面已說過的,只是在中間部份作掃描時,左右掃描的距離縮短,往下移動的幅度也跟著縮小,也就是次數增加十來次以上,如此仔細的掃描,清晰度會略為增加。第二,不必再作掃描,而是將上半身,當然也包括頭在內,左右加上前後,稍稍的來回輕晃幾下,一切就明顯了。

哇哩咧!左右兩片顏色差異雖是微小,也能輕易的看出和明辨,這若不是「視力改善」,是什麼呢?「貝茲三原則」的實際應用,再也沒有比這更簡單的舉例說明了。

一般人在看不清小東西時,譬如一些小字或小針孔等,怎麼辦?很簡單,就是用照相的原則,兩眼瞪著目標,動都不敢動,可能也使盡眼力,甚至,外加最不好的的用眼壞習慣「瞇眼」,沒錯,或許短暫可看清,但這種用眼方法,卻造成長期視力衰退,值得嗎?

「貝茲三原則」剛好完全相反,放鬆眼睛,在目標附近來回掃描(怡動),善用最有清晰度「中心窩」的視力(匯視),一旦養成這種用眼好習慣後,不但是一時會更加看的清晰,長期的視力也會更加改善,何不試試呢?

相反的,一般人在看大目標時,也有「眼貪」的壞習慣,總是下意識的會想「一覽無遺」看到整個東西,再次,這就是用照相的原則,一般人也不會瞭解,這種看法就是「散視」,不但不會看清所有該可看見的東西,反而造成長期視力衰退,值得嗎?

「貝茲三原則」也是剛好完全相反,強調先素描大項東西的輪廓,再仔細的掃描內容,這樣不但才能看的更多的實質內容,長期的視力也會更加改善,何不試試呢?

真的先素描大項東西的輪廓,有那麼重要和差別嗎?上面的插圖,左右兩半部的交界,雖沒有實際的輪廓界線,一方面靠你仔細的掃描,另一方面靠你的想像,心裏產生了無形界線的幫助,因而可讓你,更加明確的看出左右兩半的不同,別忘記!「貝茲法」裏腦的想像力,是造成好視力不可缺的一環。

這種說法,若仍不能說服你的話,我們馬上來做個簡單的實驗,讓你深深體驗「貝茲法」不是「無稽之談」,更不是主流西醫常說的……目前沒有充足的研究結果顯示……還沒有公認有效 ……」 以後再告訴你,這說法的出處,也就是「毫無科學証據」的說法啦!

下面小實驗的前提,是假設你已能看出左右顏色不同,若還看不出,下面另有一插圖,左右顏色差別比上一個圖強些,應會有幫助的。

很簡單,拿一隻筆,將圖中間的垂直部分蓋住,雖然原本只是無形的分界,一旦連這無形的分界輪廓被拿走時,你還能看清左右兩邊顏色的不同嗎?這就讓你瞭解,有無輪廓的幫助,在你是否能看清東西,佔有多大的關係了






「後註」:上面所貼的圖是出自我小弟的手筆,但原先主意的資料來源, 是引用「重新學習看」("Relearning to See" by Thomas R. Quackenbush)132133頁間的「Plate 12. The Edge」。不過,在長達520頁的書裏,Quackenbush 只是輕描淡寫,用了一段話,約佔1/8的頁數,述說了素描輪廓的重要性。這連續三篇的內容,大多是本人,對「貝茲法」的瞭解與心得,原創性的再加以延伸,希望沒有造成畫蛇添足的反效果。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眼睛與照相機(5)


「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應用:

(II)拼圖遊戲與用眼習慣:

前面幾篇文章裏已多處提過,照相機的原理和功能,可以在同一時刻裏,照出整張處處清晰的相片但人的視力,受視網膜結構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清晰的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
所以再次強調,把「眼睛與照相機」類比的說法是不倫不類的,瞭解「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真諦後,因而願意跟隨改變用眼習慣,當然也會得到視力改善的成果。

唯一能讓大腦覺得你是全面的看清眼前的景像,就是憑「拼圖」的方式而獲得的。因為有著CTM的功能與效應,不必擔心「拼圖」式的看法,會造成所看的景像是枝離破碎的。

一向視力好的人,不見得會有明確的「拼圖」式的看法,但他們大多有掃描眼前景物的好習慣,也會有隨時匯視的好習慣,所以對他們來講,是否有「拼圖」式的看法,並不是重要的議題。

反之,視力衰退的人,就是因長期持有用眼的壞習慣,又受「眼睛與照相機」類比說法的影響,可能是下意識的,也可能有意的,兩眼望出去,就想同時看清一切,結果就養成「散視」的壞習慣。

「散視」是項很不自然的動作,會加重眼肌和眼神經的疲勞,這疲勞的後果就是視力更加衰退。一旦視力衰退,下意識裏,就會想更使力用眼,以為可幫助視力。如此惡性循環,長期下來的惡果就如主流西醫常講的,視力衰退是條「不歸路」

但你不必舉白旗向這種「不歸路」的說法投降,只要肯開始學習「拼圖」式的看法,很快的,你就會除去「散視」的壞習慣。由於你的視力不好,非常可能,你並沒有「匯視」的好習慣,一直持有「散視」壞習慣而不自知。

若想學習「拼圖」式的看法,須要有些調整,而不是一蹴可幾的。一旦學成後,你就不須再刻意的用「拼圖」看法,因那時你很可能已會下意識的,掃描眼前的景像,「散視」就成為過去式,而「匯視」卻成為很自然的用眼方式。

一歲左右的幼兒,玩的是5~7片的「拼圖」玩具,五丶六歲的小孩可以輕易玩上20~30片的「拼圖」,到了已是退休年紀的人,一千片「拼圖」常常還覺的不過癮的,有時還想買盒裝有兩三千片的呢!不過請放心!這裏所講的「拼圖」遊戲玩具,由少數的幾片上昇到數千片,只是在解釋學習過程而已。

「拼圖」方式的用眼習慣,重點是把想要看的整體景像,分開成一片一片的看,片數的多少並不是重點。不要「貪眼」的想「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再次提醒,這就是照相機的功能與方式。

每當看其中的一片時,一定要記得兩眼視力匯集的「匯視」,從一片「怡動」到另一片時,記得頭也很輕鬆,很自然的(放鬆)跟著「怡動」,不要只動眼不動頭。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這種以片段「拼圖」式的看法,是否會常漏看了些真想看到的東西嗎?在剛開始學它時,由於用法還仍有點生疏,漏看了些東西在所難免,但短短的幾天後,習慣了新用眼方法後,卻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另有CTM的加持功效,不但不會漏看,反而所看到的比會以前更加清晰。

讀了下列的一些實際例子,希望你能舉一反三,將「拼圖」法,融入你平時的用眼好習慣,不但可幫你改善視力,達到改善後,也更可幫你維持你的好視力。


(1)「見樹不見林」接下來的一句是「見近不見遠」,是我們常用來嘲笑人,可能心胸狹隘,只會陷入細節,沒有宏觀,不能洞視大局,是不值得被誇的性格與作法。

但是照著這篇文章所強調的「拼圖」用眼方式,是與「見林才見樹」相反的。唯有「先見樹再見林」才能達到見樹又見林的好視力。

(2)重複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裏曾提過的例子,台北捷運車箱門框上的標語「車門關閉時,勿強行進出」,兩眼望過去,千萬不要同時看整條的標語,應該以「拼圖」式,化整為零才能見樹又見林,也就是輕快(放鬆)掃描(Swing-怡動)「匯視」每個字而成,這樣,你就充分的應用了「貝茲法三原則」了。

(3)當你走進一房間,看到一座個人用的沙發椅,不要一次同時看整個椅子,先掃描椅背,然後左手把,左椅腳,繞到右椅腳,再上右手把,再到椅座。

請別以為這樣作很無聊很費事,不會的,一旦「拼圖」式的掃描養成習慣後,一切都會變的很輕快,且是下意識的習慣舉動。想到,這種用眼習慣的改變,會改善你的視力,就耐心的好好學它吧!

(4)在街上行走時,有人迎面走過來,不要一次看整個人,而要先看他的頭髮若還有的話,再看臉,接著脖子,然後胸部,肚和腰,再來臀部,大腿,小腿,最後是腳和鞋子,這就是「拼圖」式的原則看人。

記住哦!這只是「原則」,若你傻到全本一字不漏的照抄,挨了揍可別怪我!
當然,前面那個人若是與你同一個方向,背對著你往前走,應用上述「拼圖」式的原則,應是不傷大雅的。

(5)若有機會站在大峽谷Grand Canyon,Arizona的南岸觀賞那雄偉的美景,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看到那麼寬廣的壯觀,「貪眼」的想「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會是難免的,但現在你已學了「貝茲法」,一定要好好的用「拼圖」式的來看全景。

先看對岸左邊一小片事實是一大片的山壁,陽光的角度不停的在變,山壁的彩色也跟著不停的改變,或許會想多看它幾眼,然後掃描到正對岸的山頂,有著一小片很美的樹叢事實應是一片森林,再來掃描到同岸的山腰上,有一群人和驢在一條羊腸小道上走,又掃描到山谷的半空中,有架觀光的直昇機飛過來,再轉看山谷底,科羅拉多河裏的幾個皮筏。

原本景寬是十幾英哩,景深三丶四英哩,若你已養成「拼圖」式的掃描習慣,一樣會在極短的時間看到全景的,不要擔心會遺漏任何東西的。

再回到羊腸小道上的一群人和驢,或許你好奇想多看他們幾眼,也想知道他們在幹嘛,這時,你的主體目標已改成是這群人和驢,同理,也可應用「拼圖」式的看各別的人和各別的驢了。

總之,碎碎唸(這是台語,意思是:瑣瑣碎碎,不停嘮叨的說,說了長長的五個例子,你讀起來也蠻辛苦的,不過,說實在的,我打字寫文章才更辛苦的,我這麼認真,你不是也該跟著下點工夫嗎?

真的,只有在一開始學改變習慣時,會有點費時費事,依我個人的經驗,這比起養成經常不斷的「眨眼」習慣,會更加容易,只稍微注意,幾天內就會成為你的新習慣。



下面要再加上一個例子,一開始,表面上你或許會以為,這跟「眼睛與照相機」主題無關,但為避免有人誤入岐途,還是提出,讓你事先瞭解,這還是「相片」「拼圖」息息相關的。


(6) 市面上教學「速讀法」至少有兩大類,一是掃描式,另一種是「讀段」式的,後者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目十行」的能力,它的速讀效果比前者快上好幾倍。

一九八三年,有位以前的同事,那年夏天預備辭職,秋天要去哈佛讀個 MBA, 所以春天時,花了數百元美金(現在的幣值應在兩丶三千元之間)的學費,上了六個星期外加保證的課。

印象中好像是,保證速讀會增加五丶六倍吧!若學前學後考試沒達標準的話,退費一半。(哈!這在別的國家,這種保證大該行不通,因有人可能會故意考不好而要求退費)。

他所學的就是那種「一目十行」的速讀法,辭職前他也跟我們展示他的速讀能力,的確讓我們看了目瞪口呆,印象中他也告訴我們每個學員都學到了技巧,好像沒人退費。但我也必須告訴你,三丶四個月後,他的近視各增加了兩三百度。

十年前有機會又見了他一面,「一目十行」功力仍然持有,臉上已是戴著至少六丶七百度以上的眼鏡。可惜,那時本人仍未有「貝茲法」的知識,事隔多年,回想起來,現在才瞭解,為何他的視力會衰退那麼的嚴重,很簡單,就是「散視」的後果啦!


總之,不論是看一項較大的物品,或寬廣的景象,一定要學「拼圖」式的看法,千萬不要「眼貪」想要「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這樣,不但會改善你的視力,也會維持你的好視力。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眼睛與照相機(2)


關於我自己的自我介紹,還有以前的一些文章裏,都已告知讀者,我不是醫師,也沒有受過正式的基礎醫學教育,所以原則上,在這部落格裏的寫作,我是盡可能的不去深談,有關生理或身體結構上的題目。

但為了要說明眼睛與照相機相異之處,尤其,有「視覺與照相」大不相同的原故,我必須提到些有關眼睛結構上的論述,尤其是有關視網膜」(Retina)的部分。本人才疏學淺,在「生理衛生」的認知,若有不週或誤差的話,請能諒解或給予指教。幸好,本文的重點是在眼睛的功用上,所要強調的是它與照相機不同之處,就算對眼睛結構解說不夠精準的話,也不太影響本文內容所要說明的。

同樣的,也須提到有關相機及其相關的附件丶材料與器材等,若有誤解的部分,也請多包涵。雖然數位照相機已出來多年,不過它取像的原理與老式用底片的相機,是大同小異的,本文就只針對用底片的來說明。

除了「微距攝影」(Macro Photography「體育攝影」(Sports Photography等特殊取景的情況外,一般人的照相取景的景深,都是很遠的。也就是說,只要光圈夠小,像距取準,(註:像距--一般攝影界都稱之為焦距, 其實若是定焦的鏡頭, 焦距是不變的, 我們調整而使成像清晰的該是調整像距) 照出來的底片和沖洗出來的相片,整張的每一部位,不論是遠景的部分或是近照的景像,它們的清晰度(Clarity)都是一致的。

為何?快速感光的底片,照出來的解析度(resolution)較低,可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感光粒子較少較粗?相反的,慢速感光的底片,照出來的解析度較高,可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感光粒子較多較細?化學感光粒子的數量在此不是重點,而是在於,底片上不論那個部位,照著成品上所標規的,它的解析度是整張一致的。

相對的,用來沖洗相片的紙張,上面化學感光粒子的解析度也是整張一致的。不知,你是否聽過,看過或用過一種特別製造的底片?底片的中心點,大約是個大頭針針頭大小的地方解析度非常的高,以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推展時,解析度同時以百倍,千倍的急速下降,也就說,到了底片的最外圍,它的解析度只有中心點的幾千分之一

另外,你是否聽過,看過或用過一種特別製造的底片解析度的分配就類似像上面那個問題裏描述的,但中心點那個大頭針針頭大小的地方是彩色的,其餘的地方全是黑白的?沒有吧?應該沒有人那麼神經病似的,或那麼無聊的做出這種怪產品吧!怎麼用它呢?需要什麼樣的特殊照相機,才能配合使用,達到這種特殊設計底片的目的呢?

現在把底片暫時擺在一傍,讓我轉談些有關視網膜的事。由於版權的關係,我不方便轉貼,但許多書上或網頁裏,你都可很容易的找到圖片,用來幫你了解視網膜的結構。經過半小時,十來項例子的考慮,終於選了一種自認為是原創性的比喻,相信會是很恰當的,它的用意不是精確的描述視網膜的結構,而是用來解說以下要說明的視覺功能。

將一個排球切去四分之一,更準確點是28%,但是從什麼角度切它呢?要留下來的一大半,必須留著橡膠加氣閥為其中心點,這樣的切法才較合宜。這個半個多的排球空殼子,樣子是類似眼睛後半部的視網膜,中心部位有個鉛筆粗橡膠加氣閥,這可比喻為視網膜裏的「黃斑部」(Macula, 那橡膠加氣閥中心處,有個凹進去像鉛筆芯粗的針洞,這可比喻為「中心窩」(Fovea Centralis

上篇文章裏,提到把視網膜比喻為底片是不倫不類的,所指的,並不是因為,一個形狀是類似半個多排球的空殼子,另一個是平的。不宜類比的主因是下面所要提的。

視網膜最內層上佈滿了感光細胞(Light Receptor Cell, 總數約在126~137百萬之間。這些感光細胞分成兩大類,第一種錐狀細胞(Cones),數量約在6~7百萬之間,其餘的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三千萬的是桿狀細胞(Rods)錐狀細胞又均分為三種,每一種各別只能對紅丶綠丶三個顏色中的一個有感光效能,而桿狀細胞卻只有黑白暗淡的感光功能,也就是說,它們無法辨別顏色的,也不能精確的察覺形狀。

視網膜最寬部分的直徑約3.2cm公分黃斑部的直徑約0.3cm公分,而中心窩的直徑約0.15cm公分,但中心窩並不是平面的,而是成倒圓錐形的凹進去。絕大部分的錐狀細胞多分佈在黃斑部裏,而黃斑部裏的錐狀細胞,絕大部分卻集中在中心窩裏。其他少數的錐狀細胞分散在黃斑部以外的視網膜,越往外推數量越稀少,由於數量與密度不能與桿狀細胞相比,在黃斑部以外的區域,它們的功用只是輔助性質,對視力的整體來說,並沒扮決定性的角色。

錐狀細胞的功能特性是能分辨色彩,對形狀感覺有極高的敏銳度(Acuity,所以視力的好與壞,幾乎取決於錐狀細胞的功能和運用上。外界光的量度足夠時,它們的功能越活耀,反之,光度降低到一個程度,藍色的感光功能首先消失,當光度降更低時,接著就是的感光功能,也會跟著消失。

中心窩能掌握的視野(Visual Field)只約有1度黃斑部也只約有5度而已。一般人,可能連主流眼科醫師也不太例外,是不會太注意到,我們人的眼睛真正能看清的是怎樣的現象。這裏所要強調的是說,一瞬間,人眼所能看到鮮明彩色的景像只有5度視野,而非常明亮清晰鮮艷的彩色,更是小到只有1度視野而已,由於錐狀細胞數量的分佈,在黃斑部以外是急速下降的,所以周邊視力(Peripheral Vision)所能看到的色彩是暗淡且不鮮明的。

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一文裏,第一次提到「匯視」觀念的那一段,曾略略說到,人的每一個眼睛左右的視野145度,現在再多加提到上下視野的範圍,往上看是45~60度,往下則有65~70 度,總共是110~130度。也就是說,單眼看出去的整個視野是個扁的橢圓形的,不是圓形,也不是長方形,更不是正方形的。

桿狀細胞的活耀性在暗的環境才會發揮,前面已提過,它不能分辨顏色,也不能精確的察覺形像,可是細胞的總數量大,合起來可察覺空間動態活動和方向感,及不清晰也不精確的景像。但它的反應比錐狀細胞慢的很多,這也就是為何,剛從非常黑暗的環境出來,一時瞳孔還來不及收縮,眼睛在短暫時間裏,視力失去功能,但只需幾十秒到一兩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

相反的,突然進入黑暗,卻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讓所有一億多的桿狀細胞激活起來,必須一直處在黑暗裏近一小時,才能使桿狀細胞發揮它最大的功能。由於數量多,加上它在黑暗裏也特別活耀,合起來,它們能察覺到幾哩外,一隻點燃的小火柴棒。

另外,桿狀細胞絕大多數是分佈在黃斑部以外的視網膜上,但分佈的密度並不是均勻的,密度最高的是集中在一個小圓圈上,這個小圓圈的位置是,距離中心窩大約是半公分的也就是離中心窩視線軸18度的位置。所以照著視網膜的結構,周邊視力所能看到的本來就不會太清楚的,若沒有動態不論是眼睛本身或周遭景物的配合,更嚴格來說,本來就該模糊的。再說,只有極少數的錐狀細胞的輔助,周邊視力所能看到的色彩暗淡,更是理所當然的。

相信你會馬上會質疑這種說法,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為了配合眼睛與照相機(3)文章裏舉例的須要,特意用一眼而不是兩眼)都是彩色啊?是嗎?現在你可參考插圖,這是張感光細胞中的錐狀細胞桿狀細胞,在視網膜上密度的分佈圖。看了這圖,再比較本文最前面一大段,所提的「特別製造的底片」,該恍然大悟了吧!若沒有?再看下面這段。



【資料來源】 http://webvision.med.utah.edu/imageswv/Ostergr.jpeg



前篇眼睛與照相機(1)的文章裏,提到一本李壽星醫師的著作「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在那本書的「內容介紹」裏,有一段話「……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 讀了上面有關感光細胞的性質,功能與密度分佈圖後,你還會相信,「……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嗎?還是只有清清楚楚的呈現在「黃斑部」而已呢?

若仍堅持相信前者的說法,我當然尊重,這到底是主流西醫已堅持了一百多年的啊!或許這也就是為何李醫師本人,還須繼續戴眼鏡的原由吧?不過在此必須說明的,本格主並不認識李醫師,這連結的相片是由 Google Search 搜索找來的,若有人知道這是同名同姓之誤,配錯相片的話,請能告知,一定會公開道歉並即時拿下相片的連結。

寫到這理,你應該了解我為何說,類比視網膜為底片是『蘋果比橘子』似的荒謬,那斥責這樣「不倫不類」類比絕不是無的放矢。這時,你可能會說,原則上願意接受這種類比是不適也不妥,但這跟改善視力又有何直接關聯呢?又該怎麼應用這些新知識,才能在改善視力上更進一步呢?這些都會在下一篇加以說明。


(註:文中插圖若有侵權請留言回應告知會立刻刪除*感恩!!)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1)】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3)】 的連結。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眼睛與照相機(1)


直到十多天前(09/15/2008),萬萬都沒想到,有一天,我竟然會寫一篇以「眼睛與照相機」為題的文章,心中思考了幾天後的決定,不但至少要寫三篇,可能會是四丶五篇,才可能將想傳達的訊息表明清楚。

或許,你一時會以為我,小題大作,無事生非吧?但深信,讀完我想申述的內容後,你也會跟我一樣的,會恍然大悟說:類似「原來如此哦!怪不得..….」的結論。

同樣的,或許你也會想,這個「眼睛與照相機」的題目,與自然療法改善視力有什麼關聯呢?當然是有,否則才不會花了那麼大的心思,並寫文章來表達這個議題了。不過,容許我賣個關子,至少要等到下一篇,才會揭曉的。

從小學的基礎教育,加上中學時的物理課,我們都被告知,人類的眼睛如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這種類比的觀念,深深的植入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加上,主流醫學的醫師也這麼講的話,這種觀點有什麼好再討論呢?

如果點擊本文第一行的「眼睛與照相機」,那是 Google Search 的連結,有近百萬的網頁,談論到這議題。節錄了其中的幾個內容,列在下面,以供參考,也讓我們看看,一般人對此議題的論述是怎樣。

請特別留意,引言中,特地列為粗黑字體的部份,那些是我下篇文章,將要討論的內容,也請你思考,你的認知是什麼呢?

百度知道 - 眼睛-照相機為什麼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因為視網膜可成像即倒像相當於膠卷,虹膜圍成的瞳孔可調節進光量相當於光圈,晶狀體和角膜尤其是晶狀體有彈性可伸縮相當於鏡頭,眼球壁中的脈絡膜(有黑色素細胞可吸收多餘的光)相當於暗箱,眼瞼即眼皮快速張開和閉合相當於快門。 所以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百度知道 - 眼睛與照相機不同之處是?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眼睛與照相機的不同之處是:人的眼睛是通過調節焦距來獲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機是通過改變相距使像變得清晰。 由於眼睛的調節作用所能看清的最遠點叫遠點。 正常人的遠點在極遠處。 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點叫近點。 正常人的近點約10cm;看物體時間較長也不易感到疲勞的距離叫明視距離,正常人眼的明視距離為25cm;從眼的光心向物體兩端所引起的兩條直線的夾角叫視角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


「眼睛和眼鏡」
『如果把眼睛看成照相機,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就相當於鏡頭,視網膜便是底片。』

一本書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李壽星編著(作者是位醫師)

內容介紹因為我沒有這本書,下述的內容介紹,到底是作者書裏的申述,還是書店網頁自己加上去的,我不得而知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太詩意了,把眼睛比作窗子倒不如把它比作照相機。眼睛的構造其實與照相機是一樣的,照相機有一個鏡頭可以調光調距,眼睛也有晶體和瞳孔可以調光調距,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照相機有一個放底片的黑箱,眼睛也由一層色素細胞包圍著,好像黑箱一樣,所不同的大概是底片了,照相機照了一張就要換一張底片,而眼睛的網膜卻可以連續的使用好幾十年,不必更換,這是眼睛特殊的地方,也是造物奧妙的地方。



看了上面的一些引述,你的感想是什麼?猜想,你大概也是跟以前的我完全一樣,這些觀念,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一般常識,是不容質疑的,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不是嗎?又猜想,你或許也跟我以前的想法一樣,上述的一些類比,不論合適與否,對我們是否正確用眼,是否會影響視力的好壞,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學了「貝茲法」以後,我以前的想法都完全改觀了。人的眼睛不但是「生命體」的一部分,大家也都知道,眼睛在扮演視覺的功能上,當視網膜受到影像的感光,更是須經由大腦的「解讀」,最後的影像才算成型。一般主流眼科醫師和貝茲醫師,對眼睛視力看法相同之處,大約只到這點而已。

有人做過實驗,用特別的光學儀器讓人戴上,這儀器的功用是特意把影像,再顛倒的轉過來,可是人繼續戴上這儀器後一段時間,大腦又會再次自動調整,把已顛倒的影像轉回正面的。因為人的大腦知道,影像不應該是顛倒的,哈!這樣,大腦(記住,不是肉眼)最後所看到的竟是經由,顛倒,又顛倒,再顛倒的。這分實驗的報 告曾刊載在 U.S. News Books 1981, pp. 73-74.

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要引出「貝茲法」的背景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一切的視力,都可以由意志產生的」。不單只是一項機械式的光學儀器的操作而已。這種看法也反應出,聖經裏所講的,「視力」並不是只是肉體的功能而已,其中也包含魂(意志)的部分,更也包含靈的部分。

將人類的眼睛比如似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或許有人會說,這種類比假若有錯的話,最多只能說是「引喻失義吧了」!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嗎?換個角度來說,這種類比對事實的扭曲,或許最多也只能笑它是『蘋果比柳橙』(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了,何必出來特意的批評呢?其實英語裏『蘋果比柳橙』的那句成語,是很負面的諷剌評論,是用在指責有人作了無與倫比的,將兩件明顯差異的項目,硬是要來作類比的荒謬

這就是為何,我要另外撰寫我的愛貓生病了」,「各從其類的文章,提醒我們應很僅慎的,不要輕易的把人跟動物作類比,同樣的,也不應輕率的將動物與人作任何的類比,但是,若為了教學方便,作些類比也不是要完全的排除,但需瞭解在何處何時該適可而止,另一面的異比必需也同時教學,才能達到該有的平衡點,否則我們永遠只學到半吊子的片面性知識。

連把有生命的動物與人類比都算很不妥了,現在我們竟然要更進一步的,把無生命的相機與有生命的眼睛,並肩同行的類比,未免太不倫不類了吧!這樣的挑剔,似乎是有點屬於形而上的層次,但等我把眼睛與照相機的異比講出後,你定會了解,我不是在此「杞人憂天」似的「危言聳聽」

總之,若下意識裏一直持有著,眼睛像似照相機的想法,無形之中,你用眼的習慣,就會朝著照相的方式來操作,久而久之,視力衰退定會變成無法避免的後果。另外,把「眼睛對焦」的操作類比照相機的對焦,最後,你也只有戴上眼鏡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若把視網膜類比為底片,那你就幾乎可能永遠學不會「匯視」,自然療法改善視力,也可能從此與你絕緣。詳情等下回分解。




下一篇 :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