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眼睛與照相機(1)


直到十多天前(09/15/2008),萬萬都沒想到,有一天,我竟然會寫一篇以「眼睛與照相機」為題的文章,心中思考了幾天後的決定,不但至少要寫三篇,可能會是四丶五篇,才可能將想傳達的訊息表明清楚。

或許,你一時會以為我,小題大作,無事生非吧?但深信,讀完我想申述的內容後,你也會跟我一樣的,會恍然大悟說:類似「原來如此哦!怪不得..….」的結論。

同樣的,或許你也會想,這個「眼睛與照相機」的題目,與自然療法改善視力有什麼關聯呢?當然是有,否則才不會花了那麼大的心思,並寫文章來表達這個議題了。不過,容許我賣個關子,至少要等到下一篇,才會揭曉的。

從小學的基礎教育,加上中學時的物理課,我們都被告知,人類的眼睛如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這種類比的觀念,深深的植入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加上,主流醫學的醫師也這麼講的話,這種觀點有什麼好再討論呢?

如果點擊本文第一行的「眼睛與照相機」,那是 Google Search 的連結,有近百萬的網頁,談論到這議題。節錄了其中的幾個內容,列在下面,以供參考,也讓我們看看,一般人對此議題的論述是怎樣。

請特別留意,引言中,特地列為粗黑字體的部份,那些是我下篇文章,將要討論的內容,也請你思考,你的認知是什麼呢?

百度知道 - 眼睛-照相機為什麼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因為視網膜可成像即倒像相當於膠卷,虹膜圍成的瞳孔可調節進光量相當於光圈,晶狀體和角膜尤其是晶狀體有彈性可伸縮相當於鏡頭,眼球壁中的脈絡膜(有黑色素細胞可吸收多餘的光)相當於暗箱,眼瞼即眼皮快速張開和閉合相當於快門。 所以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百度知道 - 眼睛與照相機不同之處是?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眼睛與照相機的不同之處是:人的眼睛是通過調節焦距來獲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機是通過改變相距使像變得清晰。 由於眼睛的調節作用所能看清的最遠點叫遠點。 正常人的遠點在極遠處。 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點叫近點。 正常人的近點約10cm;看物體時間較長也不易感到疲勞的距離叫明視距離,正常人眼的明視距離為25cm;從眼的光心向物體兩端所引起的兩條直線的夾角叫視角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


「眼睛和眼鏡」
『如果把眼睛看成照相機,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就相當於鏡頭,視網膜便是底片。』

一本書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李壽星編著(作者是位醫師)

內容介紹因為我沒有這本書,下述的內容介紹,到底是作者書裏的申述,還是書店網頁自己加上去的,我不得而知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太詩意了,把眼睛比作窗子倒不如把它比作照相機。眼睛的構造其實與照相機是一樣的,照相機有一個鏡頭可以調光調距,眼睛也有晶體和瞳孔可以調光調距,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照相機有一個放底片的黑箱,眼睛也由一層色素細胞包圍著,好像黑箱一樣,所不同的大概是底片了,照相機照了一張就要換一張底片,而眼睛的網膜卻可以連續的使用好幾十年,不必更換,這是眼睛特殊的地方,也是造物奧妙的地方。



看了上面的一些引述,你的感想是什麼?猜想,你大概也是跟以前的我完全一樣,這些觀念,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一般常識,是不容質疑的,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不是嗎?又猜想,你或許也跟我以前的想法一樣,上述的一些類比,不論合適與否,對我們是否正確用眼,是否會影響視力的好壞,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學了「貝茲法」以後,我以前的想法都完全改觀了。人的眼睛不但是「生命體」的一部分,大家也都知道,眼睛在扮演視覺的功能上,當視網膜受到影像的感光,更是須經由大腦的「解讀」,最後的影像才算成型。一般主流眼科醫師和貝茲醫師,對眼睛視力看法相同之處,大約只到這點而已。

有人做過實驗,用特別的光學儀器讓人戴上,這儀器的功用是特意把影像,再顛倒的轉過來,可是人繼續戴上這儀器後一段時間,大腦又會再次自動調整,把已顛倒的影像轉回正面的。因為人的大腦知道,影像不應該是顛倒的,哈!這樣,大腦(記住,不是肉眼)最後所看到的竟是經由,顛倒,又顛倒,再顛倒的。這分實驗的報 告曾刊載在 U.S. News Books 1981, pp. 73-74.

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要引出「貝茲法」的背景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一切的視力,都可以由意志產生的」。不單只是一項機械式的光學儀器的操作而已。這種看法也反應出,聖經裏所講的,「視力」並不是只是肉體的功能而已,其中也包含魂(意志)的部分,更也包含靈的部分。

將人類的眼睛比如似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或許有人會說,這種類比假若有錯的話,最多只能說是「引喻失義吧了」!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嗎?換個角度來說,這種類比對事實的扭曲,或許最多也只能笑它是『蘋果比柳橙』(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了,何必出來特意的批評呢?其實英語裏『蘋果比柳橙』的那句成語,是很負面的諷剌評論,是用在指責有人作了無與倫比的,將兩件明顯差異的項目,硬是要來作類比的荒謬

這就是為何,我要另外撰寫我的愛貓生病了」,「各從其類的文章,提醒我們應很僅慎的,不要輕易的把人跟動物作類比,同樣的,也不應輕率的將動物與人作任何的類比,但是,若為了教學方便,作些類比也不是要完全的排除,但需瞭解在何處何時該適可而止,另一面的異比必需也同時教學,才能達到該有的平衡點,否則我們永遠只學到半吊子的片面性知識。

連把有生命的動物與人類比都算很不妥了,現在我們竟然要更進一步的,把無生命的相機與有生命的眼睛,並肩同行的類比,未免太不倫不類了吧!這樣的挑剔,似乎是有點屬於形而上的層次,但等我把眼睛與照相機的異比講出後,你定會了解,我不是在此「杞人憂天」似的「危言聳聽」

總之,若下意識裏一直持有著,眼睛像似照相機的想法,無形之中,你用眼的習慣,就會朝著照相的方式來操作,久而久之,視力衰退定會變成無法避免的後果。另外,把「眼睛對焦」的操作類比照相機的對焦,最後,你也只有戴上眼鏡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若把視網膜類比為底片,那你就幾乎可能永遠學不會「匯視」,自然療法改善視力,也可能從此與你絕緣。詳情等下回分解。




下一篇 :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續)


不論你的視力是相當的正常,或是極其嚴重的衰退; 也不論你是才剛戴眼鏡沒多久,或是已戴了好幾十年,上篇貝茲法合乎科學嗎?」提到視力常有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視力上下起伏會在一天裏發生,也會在較長的四丶五天,或更長的幾個星期裏出現。如果像近視視力衰退的問題,是屈光不正所造成的,那近視的度數,一直在起伏變動也是理所當然的。

貝茲醫師,首先想到,到底偶而視力較清晰明亮,它的狀況或原因是什麼呢?反過來,有時視力會有短暫較為模糊,又是怎麼搞的呢?就算一時找不到真正的原因,試想,若能把這視力較清晰明亮的狀況,設法延伸它的時間,從幾秒伸展到幾分鐘,從幾分到幾小時,然後再延伸到幾天,哇哩咧!這樣視力不是就可改善了嗎?

另外也有視力突然變得特別清礎,可維持幾秒甚至幾分鐘的一種現象,應該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曾在Movement-眨眼一文裏已略略的提過,就是在打哈欠後的一剎那,一則「打哈欠」的動作,會讓你的胸腔丶肩膀丶脖子放鬆一會兒,二則,它卻也讓眼睛帶來淚水,「假性隱形眼鏡效應」(Pseudo-Contact Lens Effect)因而也跟著產生,這都可讓我們了解,視力並不是牢牢的固定在一個定點度數上。

剛洗完澡沖完涼,將身體其他部位全擦乾,唯獨眼睛裏的水,不特意去擦它,讓它自然蒸發乾掉,在這三丶五分鐘等眼裏的水蒸發乾前,你也會享受到短暫的「假性隱形眼鏡效應」,致使視力也較清晰明亮。這兩個因眼睛有水,而產生「假性隱形眼鏡效應」,是後來促使科學家研發「隱形眼鏡」的靈感和動機之一。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一百二十年前早已存在,現在也一直持續著,那就是都市居民視力嚴重衰退的人,比鄉下人多了很多,白領階級的比藍領階級的也是多了很多,知識份子比就學年數較少的人也是如此,等等類似的情況,總不會輕描淡寫的就推給遺傳因素吧!

接著,貝茲醫師也花了相當多的努力與時間,觀察和探討那些俱有良好視力的人,到底這些人的眼睛結構與用眼方式,與視力衰退的人,有何不同呢?在這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過程中,由於他的論述與風行已近百年的主流說法,背道而馳,一直受到同業者的排斥與杯葛。

至於,當時主流眼科醫學對此看法,是什麼呢?其實過去的一百年,合起來,那一套說法已快兩百年了,也可說是始終如一,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而貝茲醫師的發現與他們的不同,內容又是怎樣呢?祖國台灣「Magic Eyes」有一篇介紹貝茲法的文章,有著還蠻詳細節譯貝茲的著作,非常值得參考。

這篇文章裏,有提到一個名詞與觀念,就是「眼睛對焦」,那也就是「視力調整」(Accommodation),貝茲醫師在這「眼睛對焦」的能力,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體會出許多「眼睛對焦」方式的心得,更是因而研發出「匯視」成為他的自然療法三原則中的一個。

當然,他也在眼球結構和用眼功能上,有著更深入的研究,並在多種動物的眼球和相關視力上,也有極豐富的研究來印證他的新理論。由於我本人並沒醫學專業的背景,加上絕大多數會讀我文章的人,相信也不會有太多的醫學專業背景,再說也超出本部落格成立的本意,所以在此不再作更深入性的論述。

想得到這方面更深資料的人,可從貝茲醫師自己的著作裏,開始閱讀這方面的資訊。他的著作,已在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一文裏介紹過,『沒戴眼鏡的完美視力』(Perfect Sight Without Glasses和他出版的雜誌『更佳視力』(Better Eyesight,都與搖晃視窗同一個網站可下載。

同樣的,曾在為何視力仍未改善?一文裏,介紹過的,「重新學習看」("Relearning to See" by Thomas R. Quackenbush)那本書,也可進一步的學習,及找到更多的相關資料。

總之,貝茲醫師的發現,與當時的主流眼科醫學是相反的,孤軍難抗萬軍奔騰的打擊,從此分道揚鑣,兩種不同的說法,繼續各自堅持己見到今日。主流西醫的說法,一百二十年裏可以說是沒太大的變更,倒是會偶而換湯不換藥的,選些新的「環境因素」,作為責怪視力衰退的原由。

說法上,幾乎沒改善任何人的視力,處治上,由於科技的進步,眼鏡的品質也跟著改善,外加隱型眼鏡的研發,近來又有雷射技術,也擠進了「治標不治本」的主流行列,全都是侵入性的或外加性的累贅,這就是所謂的合乎科學的治療嗎?

貝茲醫師因被趕出,「眼科醫師」行醫的行列,從此只能藉著「言論自由」,繼續以教學的方式,傳講自然療法改善視力。他的學徒們,一代傳一代的繼續傳講,多年來,成千上萬人的視力衰退,卻能以自然療法得以改善,這沒有「專業」的認同的說法,難道就該被列為不合乎科學嗎?

貝茲醫師在世的年日裏,就已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改善視力。在各種視力的問題上,得到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第一位除去老花眼的受惠者,竟是貝茲醫師他本人,所以可說,他首先照著自己所研發的自然療法原則,獲得除去老花眼的成效,來證明自己的發現,沒太離譜。

所以,這兩篇文章接近結束,我仍是不願直接回答讀者,貝茲法合乎科學嗎?還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決定吧!至於另一個,常被問及的問題,「若是有效的話,為何我們以前都沒有聽過?」,下面這段,是以反問的方式來探討它。

現在全世界都已接受,香煙是有害健康的說法,是理所當然的。但是 1971 年以前,當香煙廣告還沒全面性,從美國的「電影」丶「電視」和「收音機」等媒體退出時,你知道是那一種行業的人仕,替香煙工業界作最多的廣告嗎?

我想,你可能會很容易猜到的,就是演藝名人,明星等的,譬如,演過「賓漢」丶「十誡」 出名的查爾頓希斯頓(Charlton Heston),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還當演員時,還有「我愛露茜」影集的 Lucille Ball,等等都在這行列裏。

但是第二或第三多「專業」人仕,其中之一是職業球員和運動員,另一個是那一種行業呢?由於這與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的主題無關,我也不直接在此給答案,留給有興趣的人,哈!花點時間作些功課,自己去查或猜答案,不過,兩者我都各給個提示。

要是想去查的人,可以到美國,有足夠藏書的大學圖書館,查一本1964年的讀者文摘,其中有一期,刊登了一篇「抽煙有害人體健康」的文章,那是第一篇具有舉足輕重份量,並開始扭轉了美國社會,對抽煙看法的關鍵性文章。整期前後翻一翻,尤其在那篇文章短短的幾頁裏,注意查看,那一行的「專業」人仕,在替香煙公司作廣告?

要是沒機會去查而想猜的人,我也給個暗示,反面思考就會猜對的,只要目前你認為最不可能的,就是那個行業了。一旦你知道答案後,應該會是目瞪口呆的直呼「那怎麼可能!」

如此,我認為可間接回答,若「貝茲法」是有效的話,為何我們以前都沒有聽過?沒有聽過並不表示它就不存在,或沒有效?兩丶三個月前,你又何曾聽過「毒奶粉」呢?沒有聽過,難道就表示它就不存在嗎?

因為,學習「貝茲法」是否會成功?我已說過,方法算是簡單的,但困難是在須要改變習慣。若想在改變習慣的事上順利,那就須要在「想法」丶「看法」「反應」上有所調整,的確,「貝茲法」對很多人來說,是種新觀念,完全跟我們以前的認知相差太大,一時會是無所適從。

這就是我為何插進一些類似題外話的文章,也是為何也在賢哥閒聊室,寫些較輕鬆的話題,譬如:你知道你所吃的是什麼嗎?」丶「這也是我的專業」丶「我的愛貓生病了」丶「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丶「各從其類,這些對有些人,可能都是另類說法,一時,也難以接受的。說開了,都是在為讀者作些「心理建設」的工程,但願,這些多多少少會帶給你些幫助。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不要動來動去


因有人問到,所以在此插入一篇,像是題外話的文章。一般主流眼科醫師都會告訴你,不要在車上看書,坐在書桌前讀書,不要動來動去,免得視力會越來越差,是嗎?沒學「貝茲法」以前,我的認知也是如此的,相當根深蒂固的認同這種論點。

當你看完下面的一些例子,或許你會震驚,或許你會不敢相信,更是不敢採納,沒關係,你們自己定奪。如果主流眼科醫師看到我的說法,更是會跳出來批判,我一定是在胡扯。的確,我的說法是毫無主流「醫學根據」的,一切是個人的經驗,但卻是依循「貝茲法」裏的怡動」(Movement)原則。

所以你若採納我的說法,因為是沒有主流「醫學根據」,一切的冒險與後果全由你自己承擔,萬一有不好的結果,請不要怪我,當然我自認,若採用合宜的話,定會有好結果,視力改善時,也不必謝我啦!因你敢冒險嚐試,毫無主流「醫學根據」的說法,該受獎勵的是你自己,不是嗎?

我自己的後果是視力一直在改善,迷信主流眼科醫師一向的說法,可能就是跟他們一樣,至少三分之二的醫師自身難保,也都必須戴著眼鏡,也都像全國九成的高中生一樣,視力嚴重衰退,幾乎是躲不掉的後果。

家裏若有小朋友,坐在書桌前讀書或作功課,像似不安心的動來動去,為人父母的,就像我以前一樣,極可能立即斥責他們不要亂動,免得不專心,視力會搞壞的,是嗎?學習和瞭解到「貝茲法」的三原則後,請能三思,才能對什麼是亂動,做出合宜適當的反應,免得矯枉過正。

至於,動到怎樣的情況才算是亂動,若是,當然須要適時的加以糾正。可是,怎樣才算是可接受的「怡動」呢?這點我並沒有硬性的準則,為人父母的,需花點精神和觀察,才可能作出較合宜的判斷。

沒有錯,靜悄悄的,一動也不動的讀書或作功課,可達到「品行」上乖乖牌的表現,或許的確也可得「模範生」一類的獎狀。可是,身體和精神都繃得緊緊的丶硬梆梆的,一則,視力必須付上相當沉重代價,二則,這樣讀書的效率,到底是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呢?請加以慎思!

在要求小朋友是否得到「品行」上乖乖牌的表現,還是保持良好的視力之間,似乎需下點工夫,才能取個合宜的平衡點。千萬不要太快或輕率的,動不動就急著斥責他們「不要動來動去」

在過去的兩年,自從學會了「貝茲法」,和以往一樣,每天花在電腦和書本上的時間,仍在十二小時以上。最大不同的,電腦上裝了搖晃視窗的軟體,所看的視窗,大多數的時間,是在不停晃動的狀態下。

除了較重較大的參考書籍或字典,仍擺在桌面上外,一般的情況,都是將書本捧在手上,書本則是不時的,輕輕小幅度的晃動,或者是左右,或者是上下。盡量將書本捧在胸前,距離眼睛約四十多公分的方位,頭和眼睛配合書本,也微微隨著晃動,當然眼睛必須放鬆

再來就是談談車上是否可以看書,若是,視力是否會變壞?看完下面的舉例,你們應可自己定奪,就像文章的起頭提到的,不要說主流眼科醫師會強烈堅持的反對,連一般的人,也應會認為萬萬不可在車上看書,否則視力一定會變壞,是嗎?的確,有兩種情況我也仍接受這種講法,千萬不要車上看書。

第一,自從1999年以來,每年我都回祖國台灣一兩趟,發現到近十年來,台北市的街道,到處經常的挖挖補補,坐起計程車或小客車,搖晃震動的程度,確實不適合車上看書,偶而上高速公路,或到其他都市,只要街道路面還算平穩的話,我是認為車上看書,不會有問題。

第二,偶而搭上公車,算來還是極少數的情況,公車司機,要不是心情不佳,脾氣不好,不然就是技術太差,似乎只知道兩種動作,不是突然大加油門,就是急踩煞車,就算路面平穩,坐起來還蠻像雲霄飛車呢!這種情況當然也不適車上看書。

一般說來,在飛機丶捷運丶高鐵丶火車丶大巴士上,我個人認為,看書不但對視力沒害處,反而是有幫助。只要是醒著,眼睛沒閉目休息時,我一定不會讓眼睛閒著,總是動來動去的觀看些東西,讓眼睛愣在那邊的凝視「呆視」,才是造成視力衰退的主因。

我並不是強調你非要看書不可,乃是說,像在飛機丶捷運丶高鐵丶火車或大巴士等大型的交通工具上,看書是不會造成視力衰退的。 公車上,若能遠近來回看車外景物也是很不錯的。捷運上,由於窗外是黑漆漆一片,當然沒什麼好看的,要不是閉目休息,就是看書,不然就是看讀車上的貼紙廣告,或著找個窗框一類方型或長方型的東西,眼睛循著那框框,做「8」或「∞」字形的轉動,總之,不要讓眼睛閒著「凝視」「呆視」

記的,有次在公車上,車子運行還算平穩,我就在讀本書,忽然聽到另一邊後一排,有位母親跟她隨行的小孩,說 「不要像那位老伯伯,車上不要看書,否則眼睛會搞壞的」,雖然是很小聲,但我還是聽到了。不知那位小朋友是有樣學樣,跟著我看起書呢?還是因為無聊而主動拿起書呢?

也不知她對孩子的教導,用意只是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或著還是同時罵我這位老頭子,沒帶給小朋友好榜樣?因為雖是小聲,還是大到隔排前面的都可聽到。

哈!當然,就算是責罵我,我也不會在意或責怪她,的確一般人是有那樣的認知。只是她沒注意到,我是沒戴眼鏡的,而她的小朋友,卻是戴著深度的眼鏡。

這一系列的文章,我都是在分享與介紹自已學到並已改善視力的經歷,用意不是要強加任何觀念給你們,採不採納,接不接受,都須讀者自己作判斷,自己去定奪。

若是有批判主流眼科醫師的說法,並不是針對個人的攻擊,乃是要告知讀者,主流眼科醫師的說法,從我個人的經驗裏,確實大大有商榷的餘地,因這些主流眼科醫師們,也是他們自己說法的受害者,不是嗎?只是他們還不自覺吧了,看看有多少主流眼科醫師,自己仍拿不掉眼鏡。

最後,我必須提醒和叮嚀,開始採用在動的情況下看讀,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首先必須知道或學到經常的「眨眼」,但不必等到已養成下意識習慣的程度,另外,也學會並有了起碼認知,如何將眼睛放鬆,放鬆的學習,也不必等到做的很徹底。

最主要的原因是,處在完全沒有常眨眼的好習慣,或者也毫無放鬆眼睛的認知,一般人,若遇到所看的東西在搖動時,為了看清楚,第一個反應大多是將眼睛更加的繃緊,那樣的結果,可能會是適得其反。

這或許是,主流眼科醫師為何強烈堅持,讀東西時不要動來動去,在車上更是不應該看書的原故?可惜,主流眼科醫師比對貝茲醫師,最多只能說,主流眼科醫師對視力的論述,是一知半解,要是他們也學會了「貝茲法」三原則的話,或許,就不會再那麼像死鴨子嘴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