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眼睛與照相機(3)

有人擔心,最近的兩篇文章,講到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 還有就是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續)】 ,另外又已有 【眼睛與照相機(1)】 等一系列的前兩篇談到 眼睛與照相機 的關係,其中有些內容,稍微深了點,有些內容也不太充分瞭解,萬一沒完全體會那些,是否會影響學習「貝茲法」的效果呢?

請放一百個心,不會的!賢哥自己改善視力,最大進步的過程,也只單靠著最先發表的七篇文章裏的內容而已。也就是最基本的 “貝茲三原則” 。在 【為何視力仍未改善?】 裏曾提到,『……以後我還會再寫十多篇的文章,但那些也仍是在 “貝茲法” 的三原則上打轉,只是會增加一些實際的例子,從不同的角度,繼續釋解 “貝茲法” 的三原則而已。』

如果沒興趣深入探討技術性的讀者,只要專心於以下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4)】 【眼睛與照相機(5)】 【眼睛與照相機(6)】 文裏,如何應用 眼睛與照相機 的有關知識,轉換成你改善視力的加價籌碼。

讀者唯一須要知道的,而且可能最好能記住的,就是,不論怎麼樣的例子,也不論說法是從那個角度切入,一切仍是在設法使你充分學到 “貝茲三原則” “怡動-Movement” “匯視-Centralization” “放鬆-Relaxation”

在繼續討論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例子之前,容許賢哥先提供些事實數據,這會幫助瞭解以下所要談論的。首先:光速(和電速一樣)是快到每秒鐘能繞地球七圈半第二: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收到影像訊息時,它傳到大腦的速度是每秒鐘 120 公尺,而視網膜和大腦間的距離,只有少少的幾公分而已,第三:視覺訊息,傳到大腦後,存留在記憶裏是至少長達 1/16 秒的。

上面這小段所提到的三項數據,在以下的文章會多次重新提起,為了方便,請容許賢哥在此自創一句 “頭字語”(Acronym),CTM。 C 代表常數,也就是光速(這是愛因斯坦在它有名的質能公式 E=MC2 上,所用的 C),T 代表 Transmission,指視覺感光傳達到大腦的速度,M 代表 Memory,指視覺記憶性。

不要小看這 1/16 秒視覺記憶功能,有了這項功能,原來明明是每秒鐘 24 到 30 張,各別分開來(Discrete) 的電影膠片,那電影放映機的燈,也是跟著同步閃熄不停交替的(不是連續的亮著燈),當膠片的的影像被照上銀幕,我們的大腦 “智慧性” 的解讀,讓我們的視覺認為這是連續的影像。電視和電腦螢幕的連續影像效應,也是靠著大同小異的方法,只不過是把分開來的電影膠片,換成快速掃描吧了。

再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醒我門,人的視力不是只決定於眼睛肉體的功能而已,大腦正面的 “想像”丶“猜測”丶“解讀” 或甚至負面的 “錯覺” 都是我們視力不可缺的一部份。有時我們被一些魔術所耍,或被一些特別設計的圖片所誤導,或一些幻覺的動畫所騙,有時會有生氣或氣餒的反應。

其實不必為這些有太大的反應,絕不是我們比較笨才被耍,而是這些大多是,利用人視覺和腦判斷能力有限性的弱點,精心設計出來的。所以這一類的 “錯覺” 反應,是正常視力的一部份。

主流西醫的眼科醫師,一百多年來,不但喜愛類比 眼睛與照相機 ,甚至,所有視力衰退處理方法上,幾乎全是這種思維延伸出來的,所以這種論調的後果就是繼續戴眼鏡。既然是這樣,在此也試著直接比較其中的一部分: “視覺與照相”

首先,找個高規格一點的 SLR 相機,如 Nikon D300 等一類的,雖會有提供最快的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但一般人的照相都只用 1/200 秒以下的速度,那就先讓我們以 1/200 秒這樣快門速度的規格,來思考想像下面的類比問題。

像類似這部 Nikon D300 好的照相機,照出一整張,每個部位都一樣的清晰的彩色相片,應該不是件太難的事。照下的這一張彩色相片,取景上不必太講究,只要背景的色彩是處處鮮艷明亮,然後取景的中心點,若有個明顯的目標物品配合會更好,這個目標物品大小上也不必太講究,但若能照著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大半個排球,它中心點的橡膠加氣閥與整個球大小的比例,那將會突顯出在此想要類比的效果。

以人的一個眼,看同一個景像,假設(這是個很大的假設,而且須用極大的想像力來配合) 我們有方法能錄影或記錄下來, 1/200 秒這個眼所看到的內容,你猜想,這會有什麼結果呢?

據賢哥猜想,人類的高科技,至今仍沒有特別的方法,可以真正的記錄下人眼在 1/200 秒,一瞬間裏,實際所看的,所以前面曾強調,須用你極大的想像力配合。這裏賢哥所指 “眼所看到的內容”,當然是指視網膜,所收到的感光,然後再傳到大腦的影像訊息。

問題很簡單,那就是:照相機以 1/200 秒的快門速度照出的相片,和人單眼在 1/200 秒內看同一景像的結果,兩者相比,相似的是什麼?相異的又是什麼?也就是比較底片和視網膜所 “看” 到的,是一樣嗎?請別太快鎖定你的答案,容許賢哥再問下面一個問題。 現代的高科技即然已能做出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讓我們把上述的問題,改成 1/8000 秒的比較,你的答案會一樣嗎?

十九世紀中後期,德國有名的科學家並且是眼科醫師,海莫赫茲(Helmholtz, Hermann von), 在他專門領域裏的成就,及對人類的偉大供獻,絕大部份是值得肯定且不容質疑的。過逝後,愛因斯坦也曾撰文,誇獎過海氏令人敬佩的致學態度,及豐功偉業的成就。

但是,他一生裏有關眼睛及視力的兩大說法,“眼睛對焦” “眼睛類比照相機” 的理論,由於被當時的眼科醫學界全盤接受,至今也沒什麼太大或實質上的改變,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對一百多年來的人類到底是 “造福” 還是 “作孽” 呢?至今這議題可說仍是未蓋棺論定?

如果你接受海氏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繼續接受主流西醫的說法,治標不治本的繼續戴眼鏡,來解決或挽救視力衰退的困擾。若你接受貝茲醫師對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有機會,靠著貝茲三原則,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甚至恢復視力了。

既然你進來這部落格,相信是有意想學 “貝茲法”,對於兩種 “眼睛對焦” 理論的內容,瞭解與否,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習貝茲三原則的成敗,所以有關 “眼睛對焦” 的深論,就暫擺一旁不再進一步討論。

但是 眼睛與照相機 的類比,卻大大影響到一般人下意識的用眼習慣,所以才花三丶四篇的篇幅,來討論這種論述是否值得商榷?一旦改變,而不接受海氏的看法,是否因而可能更加輕易的改善視力? 當然也有人會想,一位幾乎樣樣都有正面成就的科學家,若是的話,怎麼會在一件觀念的事上出錯呢?

是否受到當時開始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影響,把人也列入動物的演化之一?是否也受到也是當時開始流行的“唯物論”影響,人生命上的操作也是物質或機械性的一環而已呢?他真正論述的緣由,我當然不得而知。

不過,讓我們來看照相機,它是靜態的機械操作,若想要照到清晰的相片,在所選定的快門速度範圍內,它本身必須靜止不動,才能達到任務。眼睛的操作剛好與照相機相反,必須動才能有好視覺。因為眼睛本身是整個生命體的一部分,脈博不停的跳動,血液也不停的循環,新陳代謝更是一直在進行,除非是死人,否則視網膜上的每個感光細胞也是一直在動,睡覺時也不例外,只是活動性的程度減低吧了。

把眼睛類比為照相機,是完全忽略人的眼睛是有生命力的,是存有不停動態的生理結構體,貝茲醫師也指出,眼睛視力的焦距,不是單靠睫狀肌調整(眼球裏的)水晶體的外表曲度而已,這是海莫赫茲 “眼睛對焦” 的基本論點,也就是硬把眼球水晶體比作照相機的鏡頭所致。貝茲醫師更是認為六條眼外肌,感光細胞,加上人的想像也都參與 “眼睛對焦” 的最後視力表現。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 “中心窩” 錐狀細胞,是每一個眼睛能夠看到最清晰彩色的感光細胞,而它的視野只有1分度。其次是 “黃斑部” 錐狀細胞,它們也能提供清晰的彩色感光,而它的視野只有5分度,由於它們分佈的密度遠遠低於 “中心窩” ,清晰度的效果比起 “中心窩” 的,也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餘 “黃斑部” 以外的錐狀細胞,分佈的密度零零星星,彩色感光作用,無法提供任何清晰度的效果。所以 【眼睛與照相機(1)】 裏,有人提及 「……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論述

能看清楚的只有錐狀細胞,而它的視角最多只有5分度而已,負責周邊視覺的桿狀細胞,不是用來管清晰度的,視角再大也幫不上忙的。這也就是為何 “匯視” 在好視力裏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至於大多數分佈在黃斑部以外視網膜上的桿狀細胞,主要功能是用於夜間,無法明辨彩色與形狀,本來就無清晰度可言,最多是在離 “中心窩” 18度的一圈上,有較明顯的黑白層次的對比而已。白天的功用,是輔助辨別周邊視覺的動態影像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貝茲醫師一直在強調,不論是 1/200 秒,或是 1/8000 秒,甚至 百萬分之一秒,人的眼睛不可能在一個時間點,可以同時清晰地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想看清一點目標,非善用那僅有 1分度 視野 “中心窩” 的視覺不可,不但用一眼時需如此,用兩眼時,則將兩眼 “中心窩” 視覺交集在一起、在同一點啦!

哈!這就是 “匯視” !希望在回台之前,能有時間,另專寫一文,更進一步的把 “匯視” 的觀念徹底搞清楚。不但會談兩眼視力交集在一起的 “匯視” ,只是那樣的雙眼 “匯視” ,就已經足夠大幅度的改善視力了,更進一步,若能學到,單單一個眼也作到 “匯視” 的話,那視力的改善將會更上一層樓。

讀到這理,是否已看出,眼睛與照相機的類比有多麼的不妥了嗎?好了,再回到本文上面的問題,相片照出來的結果,和你單眼所看到,有什麼相似之處,或有什麼的相異?說實在的,賢哥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當然會有自己的論述啊!

另外,前一篇睛與照相機(2)】 裏也提到 『……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都是彩色啊?是嗎? 這些都一起等到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裏再提供詳解,同時也會提到,如可將這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 裏所學到的資訊,如何應用在改善視力上。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的連結。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眼睛與照相機(2)


關於我自己的自我介紹,還有以前的一些文章裏,都已告知讀者,我不是醫師,也沒有受過正式的基礎醫學教育,所以原則上,在這部落格裏的寫作,我是盡可能的不去深談,有關生理或身體結構上的題目。

但為了要說明眼睛與照相機相異之處,尤其,有「視覺與照相」大不相同的原故,我必須提到些有關眼睛結構上的論述,尤其是有關視網膜」(Retina)的部分。本人才疏學淺,在「生理衛生」的認知,若有不週或誤差的話,請能諒解或給予指教。幸好,本文的重點是在眼睛的功用上,所要強調的是它與照相機不同之處,就算對眼睛結構解說不夠精準的話,也不太影響本文內容所要說明的。

同樣的,也須提到有關相機及其相關的附件丶材料與器材等,若有誤解的部分,也請多包涵。雖然數位照相機已出來多年,不過它取像的原理與老式用底片的相機,是大同小異的,本文就只針對用底片的來說明。

除了「微距攝影」(Macro Photography「體育攝影」(Sports Photography等特殊取景的情況外,一般人的照相取景的景深,都是很遠的。也就是說,只要光圈夠小,像距取準,(註:像距--一般攝影界都稱之為焦距, 其實若是定焦的鏡頭, 焦距是不變的, 我們調整而使成像清晰的該是調整像距) 照出來的底片和沖洗出來的相片,整張的每一部位,不論是遠景的部分或是近照的景像,它們的清晰度(Clarity)都是一致的。

為何?快速感光的底片,照出來的解析度(resolution)較低,可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感光粒子較少較粗?相反的,慢速感光的底片,照出來的解析度較高,可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感光粒子較多較細?化學感光粒子的數量在此不是重點,而是在於,底片上不論那個部位,照著成品上所標規的,它的解析度是整張一致的。

相對的,用來沖洗相片的紙張,上面化學感光粒子的解析度也是整張一致的。不知,你是否聽過,看過或用過一種特別製造的底片?底片的中心點,大約是個大頭針針頭大小的地方解析度非常的高,以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推展時,解析度同時以百倍,千倍的急速下降,也就說,到了底片的最外圍,它的解析度只有中心點的幾千分之一

另外,你是否聽過,看過或用過一種特別製造的底片解析度的分配就類似像上面那個問題裏描述的,但中心點那個大頭針針頭大小的地方是彩色的,其餘的地方全是黑白的?沒有吧?應該沒有人那麼神經病似的,或那麼無聊的做出這種怪產品吧!怎麼用它呢?需要什麼樣的特殊照相機,才能配合使用,達到這種特殊設計底片的目的呢?

現在把底片暫時擺在一傍,讓我轉談些有關視網膜的事。由於版權的關係,我不方便轉貼,但許多書上或網頁裏,你都可很容易的找到圖片,用來幫你了解視網膜的結構。經過半小時,十來項例子的考慮,終於選了一種自認為是原創性的比喻,相信會是很恰當的,它的用意不是精確的描述視網膜的結構,而是用來解說以下要說明的視覺功能。

將一個排球切去四分之一,更準確點是28%,但是從什麼角度切它呢?要留下來的一大半,必須留著橡膠加氣閥為其中心點,這樣的切法才較合宜。這個半個多的排球空殼子,樣子是類似眼睛後半部的視網膜,中心部位有個鉛筆粗橡膠加氣閥,這可比喻為視網膜裏的「黃斑部」(Macula, 那橡膠加氣閥中心處,有個凹進去像鉛筆芯粗的針洞,這可比喻為「中心窩」(Fovea Centralis

上篇文章裏,提到把視網膜比喻為底片是不倫不類的,所指的,並不是因為,一個形狀是類似半個多排球的空殼子,另一個是平的。不宜類比的主因是下面所要提的。

視網膜最內層上佈滿了感光細胞(Light Receptor Cell, 總數約在126~137百萬之間。這些感光細胞分成兩大類,第一種錐狀細胞(Cones),數量約在6~7百萬之間,其餘的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三千萬的是桿狀細胞(Rods)錐狀細胞又均分為三種,每一種各別只能對紅丶綠丶三個顏色中的一個有感光效能,而桿狀細胞卻只有黑白暗淡的感光功能,也就是說,它們無法辨別顏色的,也不能精確的察覺形狀。

視網膜最寬部分的直徑約3.2cm公分黃斑部的直徑約0.3cm公分,而中心窩的直徑約0.15cm公分,但中心窩並不是平面的,而是成倒圓錐形的凹進去。絕大部分的錐狀細胞多分佈在黃斑部裏,而黃斑部裏的錐狀細胞,絕大部分卻集中在中心窩裏。其他少數的錐狀細胞分散在黃斑部以外的視網膜,越往外推數量越稀少,由於數量與密度不能與桿狀細胞相比,在黃斑部以外的區域,它們的功用只是輔助性質,對視力的整體來說,並沒扮決定性的角色。

錐狀細胞的功能特性是能分辨色彩,對形狀感覺有極高的敏銳度(Acuity,所以視力的好與壞,幾乎取決於錐狀細胞的功能和運用上。外界光的量度足夠時,它們的功能越活耀,反之,光度降低到一個程度,藍色的感光功能首先消失,當光度降更低時,接著就是的感光功能,也會跟著消失。

中心窩能掌握的視野(Visual Field)只約有1度黃斑部也只約有5度而已。一般人,可能連主流眼科醫師也不太例外,是不會太注意到,我們人的眼睛真正能看清的是怎樣的現象。這裏所要強調的是說,一瞬間,人眼所能看到鮮明彩色的景像只有5度視野,而非常明亮清晰鮮艷的彩色,更是小到只有1度視野而已,由於錐狀細胞數量的分佈,在黃斑部以外是急速下降的,所以周邊視力(Peripheral Vision)所能看到的色彩是暗淡且不鮮明的。

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一文裏,第一次提到「匯視」觀念的那一段,曾略略說到,人的每一個眼睛左右的視野145度,現在再多加提到上下視野的範圍,往上看是45~60度,往下則有65~70 度,總共是110~130度。也就是說,單眼看出去的整個視野是個扁的橢圓形的,不是圓形,也不是長方形,更不是正方形的。

桿狀細胞的活耀性在暗的環境才會發揮,前面已提過,它不能分辨顏色,也不能精確的察覺形像,可是細胞的總數量大,合起來可察覺空間動態活動和方向感,及不清晰也不精確的景像。但它的反應比錐狀細胞慢的很多,這也就是為何,剛從非常黑暗的環境出來,一時瞳孔還來不及收縮,眼睛在短暫時間裏,視力失去功能,但只需幾十秒到一兩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

相反的,突然進入黑暗,卻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讓所有一億多的桿狀細胞激活起來,必須一直處在黑暗裏近一小時,才能使桿狀細胞發揮它最大的功能。由於數量多,加上它在黑暗裏也特別活耀,合起來,它們能察覺到幾哩外,一隻點燃的小火柴棒。

另外,桿狀細胞絕大多數是分佈在黃斑部以外的視網膜上,但分佈的密度並不是均勻的,密度最高的是集中在一個小圓圈上,這個小圓圈的位置是,距離中心窩大約是半公分的也就是離中心窩視線軸18度的位置。所以照著視網膜的結構,周邊視力所能看到的本來就不會太清楚的,若沒有動態不論是眼睛本身或周遭景物的配合,更嚴格來說,本來就該模糊的。再說,只有極少數的錐狀細胞的輔助,周邊視力所能看到的色彩暗淡,更是理所當然的。

相信你會馬上會質疑這種說法,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為了配合眼睛與照相機(3)文章裏舉例的須要,特意用一眼而不是兩眼)都是彩色啊?是嗎?現在你可參考插圖,這是張感光細胞中的錐狀細胞桿狀細胞,在視網膜上密度的分佈圖。看了這圖,再比較本文最前面一大段,所提的「特別製造的底片」,該恍然大悟了吧!若沒有?再看下面這段。



【資料來源】 http://webvision.med.utah.edu/imageswv/Ostergr.jpeg



前篇眼睛與照相機(1)的文章裏,提到一本李壽星醫師的著作「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在那本書的「內容介紹」裏,有一段話「……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 讀了上面有關感光細胞的性質,功能與密度分佈圖後,你還會相信,「……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嗎?還是只有清清楚楚的呈現在「黃斑部」而已呢?

若仍堅持相信前者的說法,我當然尊重,這到底是主流西醫已堅持了一百多年的啊!或許這也就是為何李醫師本人,還須繼續戴眼鏡的原由吧?不過在此必須說明的,本格主並不認識李醫師,這連結的相片是由 Google Search 搜索找來的,若有人知道這是同名同姓之誤,配錯相片的話,請能告知,一定會公開道歉並即時拿下相片的連結。

寫到這理,你應該了解我為何說,類比視網膜為底片是『蘋果比橘子』似的荒謬,那斥責這樣「不倫不類」類比絕不是無的放矢。這時,你可能會說,原則上願意接受這種類比是不適也不妥,但這跟改善視力又有何直接關聯呢?又該怎麼應用這些新知識,才能在改善視力上更進一步呢?這些都會在下一篇加以說明。


(註:文中插圖若有侵權請留言回應告知會立刻刪除*感恩!!)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1)】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3)】 的連結。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眼睛與照相機(1)


直到十多天前(09/15/2008),萬萬都沒想到,有一天,我竟然會寫一篇以「眼睛與照相機」為題的文章,心中思考了幾天後的決定,不但至少要寫三篇,可能會是四丶五篇,才可能將想傳達的訊息表明清楚。

或許,你一時會以為我,小題大作,無事生非吧?但深信,讀完我想申述的內容後,你也會跟我一樣的,會恍然大悟說:類似「原來如此哦!怪不得..….」的結論。

同樣的,或許你也會想,這個「眼睛與照相機」的題目,與自然療法改善視力有什麼關聯呢?當然是有,否則才不會花了那麼大的心思,並寫文章來表達這個議題了。不過,容許我賣個關子,至少要等到下一篇,才會揭曉的。

從小學的基礎教育,加上中學時的物理課,我們都被告知,人類的眼睛如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這種類比的觀念,深深的植入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加上,主流醫學的醫師也這麼講的話,這種觀點有什麼好再討論呢?

如果點擊本文第一行的「眼睛與照相機」,那是 Google Search 的連結,有近百萬的網頁,談論到這議題。節錄了其中的幾個內容,列在下面,以供參考,也讓我們看看,一般人對此議題的論述是怎樣。

請特別留意,引言中,特地列為粗黑字體的部份,那些是我下篇文章,將要討論的內容,也請你思考,你的認知是什麼呢?

百度知道 - 眼睛-照相機為什麼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因為視網膜可成像即倒像相當於膠卷,虹膜圍成的瞳孔可調節進光量相當於光圈,晶狀體和角膜尤其是晶狀體有彈性可伸縮相當於鏡頭,眼球壁中的脈絡膜(有黑色素細胞可吸收多餘的光)相當於暗箱,眼瞼即眼皮快速張開和閉合相當於快門。 所以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百度知道 - 眼睛與照相機不同之處是?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眼睛與照相機的不同之處是:人的眼睛是通過調節焦距來獲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機是通過改變相距使像變得清晰。 由於眼睛的調節作用所能看清的最遠點叫遠點。 正常人的遠點在極遠處。 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點叫近點。 正常人的近點約10cm;看物體時間較長也不易感到疲勞的距離叫明視距離,正常人眼的明視距離為25cm;從眼的光心向物體兩端所引起的兩條直線的夾角叫視角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


「眼睛和眼鏡」
『如果把眼睛看成照相機,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就相當於鏡頭,視網膜便是底片。』

一本書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李壽星編著(作者是位醫師)

內容介紹因為我沒有這本書,下述的內容介紹,到底是作者書裏的申述,還是書店網頁自己加上去的,我不得而知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太詩意了,把眼睛比作窗子倒不如把它比作照相機。眼睛的構造其實與照相機是一樣的,照相機有一個鏡頭可以調光調距,眼睛也有晶體和瞳孔可以調光調距,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照相機有一個放底片的黑箱,眼睛也由一層色素細胞包圍著,好像黑箱一樣,所不同的大概是底片了,照相機照了一張就要換一張底片,而眼睛的網膜卻可以連續的使用好幾十年,不必更換,這是眼睛特殊的地方,也是造物奧妙的地方。



看了上面的一些引述,你的感想是什麼?猜想,你大概也是跟以前的我完全一樣,這些觀念,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一般常識,是不容質疑的,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不是嗎?又猜想,你或許也跟我以前的想法一樣,上述的一些類比,不論合適與否,對我們是否正確用眼,是否會影響視力的好壞,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學了「貝茲法」以後,我以前的想法都完全改觀了。人的眼睛不但是「生命體」的一部分,大家也都知道,眼睛在扮演視覺的功能上,當視網膜受到影像的感光,更是須經由大腦的「解讀」,最後的影像才算成型。一般主流眼科醫師和貝茲醫師,對眼睛視力看法相同之處,大約只到這點而已。

有人做過實驗,用特別的光學儀器讓人戴上,這儀器的功用是特意把影像,再顛倒的轉過來,可是人繼續戴上這儀器後一段時間,大腦又會再次自動調整,把已顛倒的影像轉回正面的。因為人的大腦知道,影像不應該是顛倒的,哈!這樣,大腦(記住,不是肉眼)最後所看到的竟是經由,顛倒,又顛倒,再顛倒的。這分實驗的報 告曾刊載在 U.S. News Books 1981, pp. 73-74.

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要引出「貝茲法」的背景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一切的視力,都可以由意志產生的」。不單只是一項機械式的光學儀器的操作而已。這種看法也反應出,聖經裏所講的,「視力」並不是只是肉體的功能而已,其中也包含魂(意志)的部分,更也包含靈的部分。

將人類的眼睛比如似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或許有人會說,這種類比假若有錯的話,最多只能說是「引喻失義吧了」!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嗎?換個角度來說,這種類比對事實的扭曲,或許最多也只能笑它是『蘋果比柳橙』(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了,何必出來特意的批評呢?其實英語裏『蘋果比柳橙』的那句成語,是很負面的諷剌評論,是用在指責有人作了無與倫比的,將兩件明顯差異的項目,硬是要來作類比的荒謬

這就是為何,我要另外撰寫我的愛貓生病了」,「各從其類的文章,提醒我們應很僅慎的,不要輕易的把人跟動物作類比,同樣的,也不應輕率的將動物與人作任何的類比,但是,若為了教學方便,作些類比也不是要完全的排除,但需瞭解在何處何時該適可而止,另一面的異比必需也同時教學,才能達到該有的平衡點,否則我們永遠只學到半吊子的片面性知識。

連把有生命的動物與人類比都算很不妥了,現在我們竟然要更進一步的,把無生命的相機與有生命的眼睛,並肩同行的類比,未免太不倫不類了吧!這樣的挑剔,似乎是有點屬於形而上的層次,但等我把眼睛與照相機的異比講出後,你定會了解,我不是在此「杞人憂天」似的「危言聳聽」

總之,若下意識裏一直持有著,眼睛像似照相機的想法,無形之中,你用眼的習慣,就會朝著照相的方式來操作,久而久之,視力衰退定會變成無法避免的後果。另外,把「眼睛對焦」的操作類比照相機的對焦,最後,你也只有戴上眼鏡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若把視網膜類比為底片,那你就幾乎可能永遠學不會「匯視」,自然療法改善視力,也可能從此與你絕緣。詳情等下回分解。




下一篇 :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