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如何以聖經的原則,回到健康身體的原點,因此 1: 神在創造裏,定規為食物的東西,才合宜作為食材; 凡被指為不潔的,則應該避免, 2: 神所創造的食物,盡可能不要改變其原先的結構, 3: 不要推崇丶迷信丶依賴任何單一的食物。這三項是本站論述健康飲食的思考主軸。 另外,也請抽空參觀右欄部落格群裏的 「賢哥的廚房」 和 「賢哥閒聊室」!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眼睛與照相機(5)
「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應用:
(II)拼圖遊戲與用眼習慣:
前面幾篇文章裏已多處提過,照相機的原理和功能,可以在同一時刻裏,照出整張處處清晰的相片;但人的視力,受視網膜結構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清晰的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
所以再次強調,把「眼睛與照相機」類比的說法是不倫不類的,瞭解「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真諦後,因而願意跟隨改變用眼習慣,當然也會得到視力改善的成果。
唯一能讓大腦覺得你是全面的看清眼前的景像,就是憑「拼圖」的方式而獲得的。因為有著CTM的功能與效應,不必擔心「拼圖」式的看法,會造成所看的景像是枝離破碎的。
一向視力好的人,不見得會有明確的「拼圖」式的看法,但他們大多有掃描眼前景物的好習慣,也會有隨時匯視的好習慣,所以對他們來講,是否有「拼圖」式的看法,並不是重要的議題。
反之,視力衰退的人,就是因長期持有用眼的壞習慣,又受「眼睛與照相機」類比說法的影響,可能是下意識的,也可能有意的,兩眼望出去,就想同時看清一切,結果就養成「散視」的壞習慣。
「散視」是項很不自然的動作,會加重眼肌和眼神經的疲勞,這疲勞的後果就是視力更加衰退。一旦視力衰退,下意識裏,就會想更使力用眼,以為可幫助視力。如此惡性循環,長期下來的惡果就如主流西醫常講的,視力衰退是條「不歸路」。
但你不必舉白旗向這種「不歸路」的說法投降,只要肯開始學習「拼圖」式的看法,很快的,你就會除去「散視」的壞習慣。由於你的視力不好,非常可能,你並沒有「匯視」的好習慣,一直持有「散視」壞習慣而不自知。
若想學習「拼圖」式的看法,須要有些調整,而不是一蹴可幾的。一旦學成後,你就不須再刻意的用「拼圖」看法,因那時你很可能已會下意識的,掃描眼前的景像,「散視」就成為過去式,而「匯視」卻成為很自然的用眼方式。
一歲左右的幼兒,玩的是5~7片的「拼圖」玩具,五丶六歲的小孩可以輕易玩上20~30片的「拼圖」,到了已是退休年紀的人,一千片的「拼圖」常常還覺的不過癮的,有時還想買盒裝有兩三千片的呢!不過請放心!這裏所講的「拼圖」遊戲玩具,由少數的幾片上昇到數千片,只是在解釋學習過程而已。
「拼圖」方式的用眼習慣,重點是把想要看的整體景像,分開成一片一片的看,片數的多少並不是重點。不要「貪眼」的想「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再次提醒,這就是照相機的功能與方式。
每當看其中的一片時,一定要記得兩眼視力匯集的「匯視」,從一片「怡動」到另一片時,記得頭也很輕鬆,很自然的(放鬆)跟著「怡動」,不要只動眼不動頭。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這種以片段「拼圖」式的看法,是否會常漏看了些真想看到的東西嗎?在剛開始學它時,由於用法還仍有點生疏,漏看了些東西在所難免,但短短的幾天後,習慣了新用眼方法後,卻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另有CTM的加持功效,不但不會漏看,反而所看到的比會以前更加清晰。
讀了下列的一些實際例子,希望你能舉一反三,將「拼圖」法,融入你平時的用眼好習慣,不但可幫你改善視力,達到改善後,也更可幫你維持你的好視力。
(1)「見樹不見林」接下來的一句是「見近不見遠」,是我們常用來嘲笑人,可能心胸狹隘,只會陷入細節,沒有宏觀,不能洞視大局,是不值得被誇的性格與作法。
但是照著這篇文章所強調的「拼圖」用眼方式,是與「見林才見樹」相反的。唯有「先見樹再見林」才能達到「見樹又見林」的好視力。
(2)重複「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裏曾提過的例子,台北捷運車箱門框上的標語「車門關閉時,勿強行進出」,兩眼望過去,千萬不要同時看整條的標語,應該以「拼圖」式,「化整為零才能見樹又見林」,也就是輕快(放鬆)的掃描(Swing-怡動)和「匯視」每個字而成,這樣,你就充分的應用了「貝茲法三原則」了。
(3)當你走進一房間,看到一座個人用的沙發椅,不要一次同時看整個椅子,先掃描椅背,然後左手把,左椅腳,繞到右椅腳,再上右手把,再到椅座。
請別以為這樣作很無聊很費事,不會的,一旦「拼圖」式的掃描養成習慣後,一切都會變的很輕快,且是下意識的習慣舉動。想到,這種用眼習慣的改變,會改善你的視力,就耐心的好好學它吧!
(4)在街上行走時,有人迎面走過來,不要一次看整個人,而要先看他的頭髮(若還有的話),再看臉,接著脖子,然後胸部,肚和腰,再來臀部,大腿,小腿,最後是腳和鞋子,這就是「拼圖」式的原則看人。
記住哦!這只是「原則」,若你傻到全本一字不漏的照抄,挨了揍可別怪我!當然,前面那個人若是與你同一個方向,背對著你往前走,應用上述「拼圖」式的原則,應是不傷大雅的。
(5)若有機會站在大峽谷(Grand Canyon,Arizona)的南岸觀賞那雄偉的美景,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看到那麼寬廣的壯觀,「貪眼」的想「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會是難免的,但現在你已學了「貝茲法」,一定要好好的用「拼圖」式的來看全景。
先看對岸左邊一小片(事實是一大片)的山壁,陽光的角度不停的在變,山壁的彩色也跟著不停的改變,或許會想多看它幾眼,然後掃描到正對岸的山頂,有著一小片很美的樹叢(事實應是一片森林),再來掃描到同岸的山腰上,有一群人和驢在一條羊腸小道上走,又掃描到山谷的半空中,有架觀光的直昇機飛過來,再轉看山谷底,科羅拉多河裏的幾個皮筏。
原本景寬是十幾英哩,景深三丶四英哩,若你已養成「拼圖」式的掃描習慣,一樣會在極短的時間看到全景的,不要擔心會遺漏任何東西的。
再回到羊腸小道上的一群人和驢,或許你好奇想多看他們幾眼,也想知道他們在幹嘛,這時,你的主體目標已改成是這群人和驢,同理,也可應用「拼圖」式的看各別的人和各別的驢了。
總之,碎碎唸(這是台語,意思是:瑣瑣碎碎,不停嘮叨的說),說了長長的五個例子,你讀起來也蠻辛苦的,不過,說實在的,我打字寫文章才更辛苦的,我這麼認真,你不是也該跟著下點工夫嗎?
真的,只有在一開始學改變習慣時,會有點費時費事,依我個人的經驗,這比起養成經常不斷的「眨眼」習慣,會更加容易,只稍微注意,幾天內就會成為你的新習慣。
下面要再加上一個例子,一開始,表面上你或許會以為,這跟「眼睛與照相機」主題無關,但為避免有人誤入岐途,還是提出,讓你事先瞭解,這還是「相片」與「拼圖」息息相關的。
(6) 市面上教學「速讀法」至少有兩大類,一是掃描式,另一種是「讀段」式的,後者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目十行」的能力,它的速讀效果比前者快上好幾倍。
一九八三年,有位以前的同事,那年夏天預備辭職,秋天要去哈佛讀個 MBA, 所以春天時,花了數百元美金(現在的幣值應在兩丶三千元之間)的學費,上了六個星期外加保證的課。
印象中好像是,保證速讀會增加五丶六倍吧!若學前學後考試沒達標準的話,退費一半。(哈!這在別的國家,這種保證大該行不通,因有人可能會故意考不好而要求退費)。
他所學的就是那種「一目十行」的速讀法,辭職前他也跟我們展示他的速讀能力,的確讓我們看了目瞪口呆,印象中他也告訴我們每個學員都學到了技巧,好像沒人退費。但我也必須告訴你,三丶四個月後,他的近視各增加了兩三百度。
十年前有機會又見了他一面,「一目十行」的功力仍然持有,臉上已是戴著至少六丶七百度以上的眼鏡。可惜,那時本人仍未有「貝茲法」的知識,事隔多年,回想起來,現在才瞭解,為何他的視力會衰退那麼的嚴重,很簡單,就是「散視」的後果啦!
總之,不論是看一項較大的物品,或寬廣的景象,一定要學「拼圖」式的看法,千萬不要「眼貪」想要「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這樣,不但會改善你的視力,也會維持你的好視力。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眼睛與照相機(4)
上篇「眼睛與照相機(3)」裏所提的問題,『……那就是: 照相機以1/200秒的快門速度照出的相片,和人單眼在1/200秒內看同一景像的結果,兩者相比,相似的是什麼?相異的又是什麼?』 或者把『…… 問題,改成1/8000秒的比較,你的答案會一樣嗎?』
由於時間一直往前走,而人是有生命的有機體,眼的視覺感光細胞的新陳代謝也一直在進行,當然無法很準確的,補捉到一瞬間裏視網膜所看到的實際內容。但從視網膜的結構上,我大膽的猜想,一瞬間裏視網膜所看到的,很可能就像那大半個排球一樣,只有那橡膠加氣閥(黃斑部)的部位是彩色明亮,打氣針孔(中心窩)的彩色是更加鮮艷,其餘的部位全只是灰階明暗的。
那怎麼會?一眼看出去時,還是一片彩色呢?現在把以前,我曾埋下的伏筆全攤在一起,或許可以幫助你的想像力。首先,記得「目不轉睛」那一篇文裏的插圖嗎?如果「凝視」圖中的小十字架幾秒鐘後,你的視覺暫時只能看到一個圈點在跑,當你的身體,不論那個部位,只要稍微一動,十二個圈點全都回來了。
由於有上篇 「眼睛與照相機(3)」 裏所提的CTM,所以當你一眼看出去時,你或許以為你馬上只看一個定點,事實上,一眼望過去的過程,已經掃描了(這掃描也是「怡動」的一種)不少眼前的景物,結果看到的是「拼圖」,只是自己不察覺而已。
這幾篇「眼睛與照相機」文章的總結論是,第一,相片要照的清晰,相機必須靜止不動; 視力剛好相反,眼睛要動才能看的清楚,這就是「怡動」。第二,相片可以一次同時,照出整張有一樣的清晰度; 眼睛的功能正好相反,是靠一點一點的清晰,然後拼圖式輕快的整合,讓我們的視覺,獲得整體性清晰的感覺,這就是「匯視」加上「怡動」的果效。第三,照相時,相機在手上須握的緊緊的,才能有前兩項照片的成果; 眼睛的操作的確不同於相機,必須具有「放鬆」的配合,才能把「怡動」和「匯視」作的合宜,以達好視力的結果。
所以,硬是要把「眼睛與照相機」類比,從「貝茲法」改善視力的觀點來講,這種比法的確是不倫不類的,後果就是須繼續戴眼鏡,才能解決視力衰退的現象。接受「眼睛與照相機」異比,摒棄效法類比而有的用眼好習慣,充分學習利用「貝茲三原則」,改變用眼的習慣,那視力改善將會是自然的結果。
有一篇「光與視覺」的文章值得參考,該作者是從較「專業」的口氣著筆,一些有關眼睛的知識,有著更詳細的說明,不過,提醒讀者注意的,有關視力,視覺和「眼睛對焦」(該作者的用詞是「調節」)等,該文是從主流醫學的觀點寫的。
就醫學來講,本人是外行人,連著幾篇寫些有關眼睛的文章,不是故意在班門弄斧,而是想講些「貝茲法」的背景資料,最主要的用意是想幫助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更加瞭解「貝茲三原則」的來龍去脈,進而能改善視力。下面所要談的,就是如何應用這四篇裏所提到的,也如何融入「貝茲三原則」。
「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應用:
下列的這些應用,適用於單眼也適用於雙眼,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用雙眼時,兩眼所看的要對焦,也就是要雙眼同時看一點。
(I)練習看「E」字:素描輪廓-Sketch(i.e. 怡動-Movement)
「再談視力表」裏下載的視力表,最上面最大的「E」字,除非是在室外20公尺以上的距離,平常貼在室內的牆上,距離約1到6公尺,同時看整個字是照相的方式,千萬不要如此,而是分開來看,這是項用來練習「匯視」最簡單的圖表工具之一。
這個「E」字照型和設計,有它特殊的含意與用途,距離60公尺,若裸視可看清它的話,就表示你有20/20的標準視力。三吋半的高度及三吋半的寬度,整個字精巧的擺置在5 x 5的格子(單位)裏作成的字體。字的每一個筆畫的寬度都是1個單位。它所有的輪廓是包含:上面及底下外圍橫的輪廓各有5個單位長,左邊外圍豎直的輪廓有3個單位長,右上角和右下角豎直的外圍輪廓,還有內圍上下兩個橫的輪廓,都各有2個單位的長度,其餘剩下的全是1個單位長的。
為何要花時間,把這個「E」字的照型,說的那麼詳細呢?回顧上一篇「眼睛與照相機(3)」裏,有關「黃斑部」和「中心窩」的說明,前者有5度的視野,而後者只有1度。「E」字中間橫的一筆,它的高寬都是1個單位的長度,位置是恰恰處於25格子的中心點。
唯有選用含有「E」為最大字的視力表,才能達到一石二鳥的功效,一則可用來測試視力改善的進度,二則也能幫你改善「匯視」的技巧。若在20公尺以上的較遠距離,你能將這「E」字25格子的部位(當然包括字的部份,也包括空間和間隔的部份) 都有一樣的明亮和清晰度的話,就表示你將「匯視」的習慣和能力,已學到唯妙唯肖,視力完全恢復已離你不遠了。
早晚各花兩丶三分鐘,從字外圍的左上角開始,沿著字邊,順時鐘方向輕快(「怡動」+「匯視」+「放鬆」)的繞三到五圈,先是素描外圍,上邊的輪廓往右,右上角轉彎往下,左轉,開始繞內圍的輪廓,又繞到右下角的外圍,往下再左轉,沿著最下面外圍的輪廓,橫的往左素描,到了字的左下角,再直角轉上,中間又經過四個直角的小轉彎,回到原點。同樣的,也應逆時鐘的方向,繞轉素描輪廓三五圈。
該注意的事項如下:
(1)視力表貼在牆壁,調整這「E」字在你眼視線的水平面高,或略低一點。
(2)依視力,調整你與牆距離,至少須能看出「E」的輪廓,不一定要看清整個字。
(3)操練時,頭也輕輕略略跟著動,不要只動眼睛而已。
(4)作單眼操練時,不要用手去摀蓋或更不可去擠閉另一眼,應戴用單眼眼罩。
(5)素描時,眼睛一定要「放鬆」,不要繃緊,頸項和肩膀也要一起「放鬆」,雙腳平行分開並與肩同寬。
(6)當素描每個不同部位的輪廓時,盡可能抱持速度一致,不要忽快忽慢。
(7)若有弱視的人,視力較弱的那個眼,要比另一眼多作幾次。
(8)隨時集中注意視力的焦點,是在黑白分明的輪廓線上,而不是在字體上。
請不要輕看這素描「E」字的功效,不但可幫助改善視力,另一方面,更可幫助視力正常的人,避免視力衰退。個人認為這項操練比所謂的「護眼操」更有效。有些「護眼操」也包括「眼球運動」在內,貝茲醫師一向堅決反對「眼球運動」,為何?因為只要提到運動,它難免會需要繃緊肌肉與神經,有時更需用力和使勁的,這只會連帶的傷害到眼肌和眼神經,因而造成反效果。
由於操練素描「E」字的本身是有點單調的活動,很容易讓小孩子感到無聊,不想單獨作它,所以建議幼稚園,小一或小二的老師,可以把這件事編成集體的遊戲,上課前的第一件事,加上放學前的最後一件活動,每次只需時三丶五分鐘的,當然教室裏,要貼上適合他們高度,並且貼上足夠的視力表的第一頁,免得有些小朋友,須斜視才能看到「E」字。
另外在家裏,父母親也可陪孩子一起作,免得他們提不起興致,一則可幫父母親改善衰退的視力,二則幫助小朋友養成用眼的好習慣,避免往後視力開始出問題。
寫到這裡,發現文章又太長了,另兩項應用的內容等下篇,再繼續述說。下面有一個簡單的插圖,請你花幾秒鐘的時間,甚至幾分鐘去看它,看的時候要同時想件事,那就是,假若在不能讓別人看到這個插圖的情況下,你將如何用你自已的講法,說出你到底看到了什麼?一旦,你已清楚將如何述說看到了什麼,就可接下去讀,圖後的最後一小段話。
請接受我一個請求,把這一系列「眼睛與照相機」的文章,再重新復習,至少要把本篇再重讀一次,有了較深刻,對「眼睛與照相機」相異的印象後,第二次看了這簡單的插圖,若要你向友人述說,到底看到了什麼?兩次都會有相同一樣的說法嗎?
等到「眼睛與照相機(6)」結尾時,會詳細說明這個圖,實際的用意!
「後註」:上面所貼的圖是出自我小弟的手筆,但原先主意的資料來源, 是引用「重新學習看」("Relearning to See" by Thomas R. Quackenbush)裏132和133頁間的「Plate 12. The Edge」。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眼睛與照相機(3)
有人擔心,最近的兩篇文章,講到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 還有就是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續)】 ,另外又已有 【眼睛與照相機(1)】 等一系列的前兩篇談到 眼睛與照相機 的關係,其中有些內容,稍微深了點,有些內容也不太充分瞭解,萬一沒完全體會那些,是否會影響學習「貝茲法」的效果呢?
請放一百個心,不會的!賢哥自己改善視力,最大進步的過程,也只單靠著最先發表的七篇文章裏的內容而已。也就是最基本的 “貝茲三原則” 。在 【為何視力仍未改善?】 裏曾提到,『……以後我還會再寫十多篇的文章,但那些也仍是在 “貝茲法” 的三原則上打轉,只是會增加一些實際的例子,從不同的角度,繼續釋解 “貝茲法” 的三原則而已。』
如果沒興趣深入探討技術性的讀者,只要專心於以下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4)】 丶 【眼睛與照相機(5)】 和 【眼睛與照相機(6)】 文裏,如何應用 眼睛與照相機 的有關知識,轉換成你改善視力的加價籌碼。
讀者唯一須要知道的,而且可能最好能記住的,就是,不論怎麼樣的例子,也不論說法是從那個角度切入,一切仍是在設法使你充分學到 “貝茲三原則” , “怡動-Movement” 丶 “匯視-Centralization” 和 “放鬆-Relaxation” 。
在繼續討論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例子之前,容許賢哥先提供些事實數據,這會幫助瞭解以下所要談論的。首先:光速(和電速一樣)是快到每秒鐘能繞地球七圈半,第二: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收到影像訊息時,它傳到大腦的速度是每秒鐘 120 公尺,而視網膜和大腦間的距離,只有少少的幾公分而已,第三:視覺訊息,傳到大腦後,存留在記憶裏是至少長達 1/16 秒的。
上面這小段所提到的三項數據,在以下的文章會多次重新提起,為了方便,請容許賢哥在此自創一句 “頭字語”(Acronym),CTM。 C 代表常數,也就是光速(這是愛因斯坦在它有名的質能公式 E=MC2 上,所用的 C),T 代表 Transmission,指視覺感光傳達到大腦的速度,M 代表 Memory,指視覺記憶性。
不要小看這 1/16 秒的視覺記憶功能,有了這項功能,原來明明是每秒鐘 24 到 30 張,各別分開來(Discrete) 的電影膠片,那電影放映機的燈,也是跟著同步閃熄不停交替的(不是連續的亮著燈),當膠片的的影像被照上銀幕,我們的大腦 “智慧性” 的解讀,讓我們的視覺認為這是連續的影像。電視和電腦螢幕的連續影像效應,也是靠著大同小異的方法,只不過是把分開來的電影膠片,換成快速掃描吧了。
再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醒我門,人的視力不是只決定於眼睛肉體的功能而已,大腦正面的 “想像”丶“猜測”丶“解讀” 或甚至負面的 “錯覺” 都是我們視力不可缺的一部份。有時我們被一些魔術所耍,或被一些特別設計的圖片所誤導,或一些幻覺的動畫所騙,有時會有生氣或氣餒的反應。
其實不必為這些有太大的反應,絕不是我們比較笨才被耍,而是這些大多是,利用人視覺和腦判斷能力有限性的弱點,精心設計出來的。所以這一類的 “錯覺” 反應,是正常視力的一部份。
主流西醫的眼科醫師,一百多年來,不但喜愛類比 眼睛與照相機 ,甚至,所有視力衰退處理方法上,幾乎全是這種思維延伸出來的,所以這種論調的後果就是繼續戴眼鏡。既然是這樣,在此也試著直接比較其中的一部分: “視覺與照相”。
首先,找個高規格一點的 SLR 相機,如 Nikon D300 等一類的,雖會有提供最快的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但一般人的照相都只用 1/200 秒以下的速度,那就先讓我們以 1/200 秒這樣快門速度的規格,來思考想像下面的類比問題。
像類似這部 Nikon D300 好的照相機,照出一整張,每個部位都一樣的清晰的彩色相片,應該不是件太難的事。照下的這一張彩色相片,取景上不必太講究,只要背景的色彩是處處鮮艷明亮,然後取景的中心點,若有個明顯的目標物品配合會更好,這個目標物品大小上也不必太講究,但若能照著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大半個排球,它中心點的橡膠加氣閥與整個球大小的比例,那將會突顯出在此想要類比的效果。
以人的一個眼,看同一個景像,假設(這是個很大的假設,而且須用極大的想像力來配合) 我們有方法能錄影或記錄下來, 1/200 秒這個眼所看到的內容,你猜想,這會有什麼結果呢?
據賢哥猜想,人類的高科技,至今仍沒有特別的方法,可以真正的記錄下人眼在 1/200 秒,一瞬間裏,實際所看的,所以前面曾強調,須用你極大的想像力配合。這裏賢哥所指 “眼所看到的內容”,當然是指視網膜,所收到的感光,然後再傳到大腦的影像訊息。
問題很簡單,那就是:照相機以 1/200 秒的快門速度照出的相片,和人單眼在 1/200 秒內看同一景像的結果,兩者相比,相似的是什麼?相異的又是什麼?也就是比較底片和視網膜所 “看” 到的,是一樣嗎?請別太快鎖定你的答案,容許賢哥再問下面一個問題。 現代的高科技即然已能做出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讓我們把上述的問題,改成 1/8000 秒的比較,你的答案會一樣嗎?
十九世紀中後期,德國有名的科學家並且是眼科醫師,海莫赫茲(Helmholtz, Hermann von), 在他專門領域裏的成就,及對人類的偉大供獻,絕大部份是值得肯定且不容質疑的。過逝後,愛因斯坦也曾撰文,誇獎過海氏令人敬佩的致學態度,及豐功偉業的成就。
但是,他一生裏有關眼睛及視力的兩大說法,“眼睛對焦” 和 “眼睛類比照相機” 的理論,由於被當時的眼科醫學界全盤接受,至今也沒什麼太大或實質上的改變,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對一百多年來的人類到底是 “造福” 還是 “作孽” 呢?至今這議題可說仍是未蓋棺論定?
如果你接受海氏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繼續接受主流西醫的說法,治標不治本的繼續戴眼鏡,來解決或挽救視力衰退的困擾。若你接受貝茲醫師對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有機會,靠著貝茲三原則,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甚至恢復視力了。
既然你進來這部落格,相信是有意想學 “貝茲法”,對於兩種 “眼睛對焦” 理論的內容,瞭解與否,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習貝茲三原則的成敗,所以有關 “眼睛對焦” 的深論,就暫擺一旁不再進一步討論。
但是 眼睛與照相機 的類比,卻大大影響到一般人下意識的用眼習慣,所以才花三丶四篇的篇幅,來討論這種論述是否值得商榷?一旦改變,而不接受海氏的看法,是否因而可能更加輕易的改善視力? 當然也有人會想,一位幾乎樣樣都有正面成就的科學家,若是的話,怎麼會在一件觀念的事上出錯呢?
是否受到當時開始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影響,把人也列入動物的演化之一?是否也受到也是當時開始流行的“唯物論”影響,人生命上的操作也是物質或機械性的一環而已呢?他真正論述的緣由,我當然不得而知。
不過,讓我們來看照相機,它是靜態的機械操作,若想要照到清晰的相片,在所選定的快門速度範圍內,它本身必須靜止不動,才能達到任務。眼睛的操作剛好與照相機相反,必須動才能有好視覺。因為眼睛本身是整個生命體的一部分,脈博不停的跳動,血液也不停的循環,新陳代謝更是一直在進行,除非是死人,否則視網膜上的每個感光細胞也是一直在動,睡覺時也不例外,只是活動性的程度減低吧了。
把眼睛類比為照相機,是完全忽略人的眼睛是有生命力的,是存有不停動態的生理結構體,貝茲醫師也指出,眼睛視力的焦距,不是單靠睫狀肌調整(眼球裏的)水晶體的外表曲度而已,這是海莫赫茲 “眼睛對焦” 的基本論點,也就是硬把眼球水晶體比作照相機的鏡頭所致。貝茲醫師更是認為六條眼外肌,感光細胞,加上人的想像也都參與 “眼睛對焦” 的最後視力表現。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 “中心窩” 的錐狀細胞,是每一個眼睛能夠看到最清晰彩色的感光細胞,而它的視野只有1分度。其次是 “黃斑部” 的錐狀細胞,它們也能提供清晰的彩色感光,而它的視野只有5分度,由於它們分佈的密度遠遠低於 “中心窩” ,清晰度的效果比起 “中心窩” 的,也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餘 “黃斑部” 以外的錐狀細胞,分佈的密度零零星星,彩色感光作用,無法提供任何清晰度的效果。所以 【眼睛與照相機(1)】 裏,有人提及 「……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論述。
能看清楚的只有錐狀細胞,而它的視角最多只有5分度而已,負責周邊視覺的桿狀細胞,不是用來管清晰度的,視角再大也幫不上忙的。這也就是為何 “匯視” 在好視力裏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至於大多數分佈在黃斑部以外視網膜上的桿狀細胞,主要功能是用於夜間,無法明辨彩色與形狀,本來就無清晰度可言,最多是在離 “中心窩” 18度的一圈上,有較明顯的黑白層次的對比而已。白天的功用,是輔助辨別周邊視覺的動態影像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貝茲醫師一直在強調,不論是 1/200 秒,或是 1/8000 秒,甚至 百萬分之一秒,人的眼睛不可能在一個時間點,可以同時清晰地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想看清一點目標,非善用那僅有 1分度 視野 “中心窩” 的視覺不可,不但用一眼時需如此,用兩眼時,則將兩眼 “中心窩” 視覺交集在一起、在同一點啦!
哈!這就是 “匯視” !希望在回台之前,能有時間,另專寫一文,更進一步的把 “匯視” 的觀念徹底搞清楚。不但會談兩眼視力交集在一起的 “匯視” ,只是那樣的雙眼 “匯視” ,就已經足夠大幅度的改善視力了,更進一步,若能學到,單單一個眼也作到 “匯視” 的話,那視力的改善將會更上一層樓。
讀到這理,是否已看出,眼睛與照相機的類比有多麼的不妥了嗎?好了,再回到本文上面的問題,相片照出來的結果,和你單眼所看到,有什麼相似之處,或有什麼的相異?說實在的,賢哥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當然會有自己的論述啊!
另外,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也提到 『……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都是彩色啊?是嗎?』 這些都一起等到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裏再提供詳解,同時也會提到,如可將這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 裏所學到的資訊,如何應用在改善視力上。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的連結。
請放一百個心,不會的!賢哥自己改善視力,最大進步的過程,也只單靠著最先發表的七篇文章裏的內容而已。也就是最基本的 “貝茲三原則” 。在 【為何視力仍未改善?】 裏曾提到,『……以後我還會再寫十多篇的文章,但那些也仍是在 “貝茲法” 的三原則上打轉,只是會增加一些實際的例子,從不同的角度,繼續釋解 “貝茲法” 的三原則而已。』
如果沒興趣深入探討技術性的讀者,只要專心於以下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4)】 丶 【眼睛與照相機(5)】 和 【眼睛與照相機(6)】 文裏,如何應用 眼睛與照相機 的有關知識,轉換成你改善視力的加價籌碼。
讀者唯一須要知道的,而且可能最好能記住的,就是,不論怎麼樣的例子,也不論說法是從那個角度切入,一切仍是在設法使你充分學到 “貝茲三原則” , “怡動-Movement” 丶 “匯視-Centralization” 和 “放鬆-Relaxation” 。
在繼續討論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例子之前,容許賢哥先提供些事實數據,這會幫助瞭解以下所要談論的。首先:光速(和電速一樣)是快到每秒鐘能繞地球七圈半,第二: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收到影像訊息時,它傳到大腦的速度是每秒鐘 120 公尺,而視網膜和大腦間的距離,只有少少的幾公分而已,第三:視覺訊息,傳到大腦後,存留在記憶裏是至少長達 1/16 秒的。
上面這小段所提到的三項數據,在以下的文章會多次重新提起,為了方便,請容許賢哥在此自創一句 “頭字語”(Acronym),CTM。 C 代表常數,也就是光速(這是愛因斯坦在它有名的質能公式 E=MC2 上,所用的 C),T 代表 Transmission,指視覺感光傳達到大腦的速度,M 代表 Memory,指視覺記憶性。
不要小看這 1/16 秒的視覺記憶功能,有了這項功能,原來明明是每秒鐘 24 到 30 張,各別分開來(Discrete) 的電影膠片,那電影放映機的燈,也是跟著同步閃熄不停交替的(不是連續的亮著燈),當膠片的的影像被照上銀幕,我們的大腦 “智慧性” 的解讀,讓我們的視覺認為這是連續的影像。電視和電腦螢幕的連續影像效應,也是靠著大同小異的方法,只不過是把分開來的電影膠片,換成快速掃描吧了。
再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醒我門,人的視力不是只決定於眼睛肉體的功能而已,大腦正面的 “想像”丶“猜測”丶“解讀” 或甚至負面的 “錯覺” 都是我們視力不可缺的一部份。有時我們被一些魔術所耍,或被一些特別設計的圖片所誤導,或一些幻覺的動畫所騙,有時會有生氣或氣餒的反應。
其實不必為這些有太大的反應,絕不是我們比較笨才被耍,而是這些大多是,利用人視覺和腦判斷能力有限性的弱點,精心設計出來的。所以這一類的 “錯覺” 反應,是正常視力的一部份。
主流西醫的眼科醫師,一百多年來,不但喜愛類比 眼睛與照相機 ,甚至,所有視力衰退處理方法上,幾乎全是這種思維延伸出來的,所以這種論調的後果就是繼續戴眼鏡。既然是這樣,在此也試著直接比較其中的一部分: “視覺與照相”。
首先,找個高規格一點的 SLR 相機,如 Nikon D300 等一類的,雖會有提供最快的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但一般人的照相都只用 1/200 秒以下的速度,那就先讓我們以 1/200 秒這樣快門速度的規格,來思考想像下面的類比問題。
像類似這部 Nikon D300 好的照相機,照出一整張,每個部位都一樣的清晰的彩色相片,應該不是件太難的事。照下的這一張彩色相片,取景上不必太講究,只要背景的色彩是處處鮮艷明亮,然後取景的中心點,若有個明顯的目標物品配合會更好,這個目標物品大小上也不必太講究,但若能照著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大半個排球,它中心點的橡膠加氣閥與整個球大小的比例,那將會突顯出在此想要類比的效果。
以人的一個眼,看同一個景像,假設(這是個很大的假設,而且須用極大的想像力來配合) 我們有方法能錄影或記錄下來, 1/200 秒這個眼所看到的內容,你猜想,這會有什麼結果呢?
據賢哥猜想,人類的高科技,至今仍沒有特別的方法,可以真正的記錄下人眼在 1/200 秒,一瞬間裏,實際所看的,所以前面曾強調,須用你極大的想像力配合。這裏賢哥所指 “眼所看到的內容”,當然是指視網膜,所收到的感光,然後再傳到大腦的影像訊息。
問題很簡單,那就是:照相機以 1/200 秒的快門速度照出的相片,和人單眼在 1/200 秒內看同一景像的結果,兩者相比,相似的是什麼?相異的又是什麼?也就是比較底片和視網膜所 “看” 到的,是一樣嗎?請別太快鎖定你的答案,容許賢哥再問下面一個問題。 現代的高科技即然已能做出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讓我們把上述的問題,改成 1/8000 秒的比較,你的答案會一樣嗎?
十九世紀中後期,德國有名的科學家並且是眼科醫師,海莫赫茲(Helmholtz, Hermann von), 在他專門領域裏的成就,及對人類的偉大供獻,絕大部份是值得肯定且不容質疑的。過逝後,愛因斯坦也曾撰文,誇獎過海氏令人敬佩的致學態度,及豐功偉業的成就。
但是,他一生裏有關眼睛及視力的兩大說法,“眼睛對焦” 和 “眼睛類比照相機” 的理論,由於被當時的眼科醫學界全盤接受,至今也沒什麼太大或實質上的改變,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對一百多年來的人類到底是 “造福” 還是 “作孽” 呢?至今這議題可說仍是未蓋棺論定?
如果你接受海氏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繼續接受主流西醫的說法,治標不治本的繼續戴眼鏡,來解決或挽救視力衰退的困擾。若你接受貝茲醫師對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有機會,靠著貝茲三原則,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甚至恢復視力了。
既然你進來這部落格,相信是有意想學 “貝茲法”,對於兩種 “眼睛對焦” 理論的內容,瞭解與否,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習貝茲三原則的成敗,所以有關 “眼睛對焦” 的深論,就暫擺一旁不再進一步討論。
但是 眼睛與照相機 的類比,卻大大影響到一般人下意識的用眼習慣,所以才花三丶四篇的篇幅,來討論這種論述是否值得商榷?一旦改變,而不接受海氏的看法,是否因而可能更加輕易的改善視力? 當然也有人會想,一位幾乎樣樣都有正面成就的科學家,若是的話,怎麼會在一件觀念的事上出錯呢?
是否受到當時開始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影響,把人也列入動物的演化之一?是否也受到也是當時開始流行的“唯物論”影響,人生命上的操作也是物質或機械性的一環而已呢?他真正論述的緣由,我當然不得而知。
不過,讓我們來看照相機,它是靜態的機械操作,若想要照到清晰的相片,在所選定的快門速度範圍內,它本身必須靜止不動,才能達到任務。眼睛的操作剛好與照相機相反,必須動才能有好視覺。因為眼睛本身是整個生命體的一部分,脈博不停的跳動,血液也不停的循環,新陳代謝更是一直在進行,除非是死人,否則視網膜上的每個感光細胞也是一直在動,睡覺時也不例外,只是活動性的程度減低吧了。
把眼睛類比為照相機,是完全忽略人的眼睛是有生命力的,是存有不停動態的生理結構體,貝茲醫師也指出,眼睛視力的焦距,不是單靠睫狀肌調整(眼球裏的)水晶體的外表曲度而已,這是海莫赫茲 “眼睛對焦” 的基本論點,也就是硬把眼球水晶體比作照相機的鏡頭所致。貝茲醫師更是認為六條眼外肌,感光細胞,加上人的想像也都參與 “眼睛對焦” 的最後視力表現。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 “中心窩” 的錐狀細胞,是每一個眼睛能夠看到最清晰彩色的感光細胞,而它的視野只有1分度。其次是 “黃斑部” 的錐狀細胞,它們也能提供清晰的彩色感光,而它的視野只有5分度,由於它們分佈的密度遠遠低於 “中心窩” ,清晰度的效果比起 “中心窩” 的,也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餘 “黃斑部” 以外的錐狀細胞,分佈的密度零零星星,彩色感光作用,無法提供任何清晰度的效果。所以 【眼睛與照相機(1)】 裏,有人提及 「……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論述。
能看清楚的只有錐狀細胞,而它的視角最多只有5分度而已,負責周邊視覺的桿狀細胞,不是用來管清晰度的,視角再大也幫不上忙的。這也就是為何 “匯視” 在好視力裏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至於大多數分佈在黃斑部以外視網膜上的桿狀細胞,主要功能是用於夜間,無法明辨彩色與形狀,本來就無清晰度可言,最多是在離 “中心窩” 18度的一圈上,有較明顯的黑白層次的對比而已。白天的功用,是輔助辨別周邊視覺的動態影像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貝茲醫師一直在強調,不論是 1/200 秒,或是 1/8000 秒,甚至 百萬分之一秒,人的眼睛不可能在一個時間點,可以同時清晰地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想看清一點目標,非善用那僅有 1分度 視野 “中心窩” 的視覺不可,不但用一眼時需如此,用兩眼時,則將兩眼 “中心窩” 視覺交集在一起、在同一點啦!
哈!這就是 “匯視” !希望在回台之前,能有時間,另專寫一文,更進一步的把 “匯視” 的觀念徹底搞清楚。不但會談兩眼視力交集在一起的 “匯視” ,只是那樣的雙眼 “匯視” ,就已經足夠大幅度的改善視力了,更進一步,若能學到,單單一個眼也作到 “匯視” 的話,那視力的改善將會更上一層樓。
讀到這理,是否已看出,眼睛與照相機的類比有多麼的不妥了嗎?好了,再回到本文上面的問題,相片照出來的結果,和你單眼所看到,有什麼相似之處,或有什麼的相異?說實在的,賢哥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當然會有自己的論述啊!
另外,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也提到 『……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都是彩色啊?是嗎?』 這些都一起等到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裏再提供詳解,同時也會提到,如可將這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 裏所學到的資訊,如何應用在改善視力上。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的連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