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主流西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主流西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瞎眼今得看見(4)


12月1日晚再次跟內人通了電話,除了請她把岳父重見光明的見證寫下來,並且也交代了一些下午原本預備要講,但因臨時提早離開而沒機會說明的事。一天裏兩次復明雖都是短暫的,第一次只有10餘分鐘,第二次則是維持了20多分鐘,但畢竟是台灣有名的主流西醫眼科醫師曾說 「不可能」 的事,同時這的確也是十年來從未發生過在我岳父身上的「神蹟」啊!至於在別人身上「重見光明」的經歷,Google Search 到是可以找到些線索。

很可惜,兩次的復明時,我都未能在現場見證它的發生,但從岳父口中的述說裏得知,每次復明為時雖是短暫的瞬間好視力現象,但確實是看到非常清晰的影像,就像左眼的視力一般的好。由於我不是位醫師,不能給予任何的診斷,只能以「貝茲法」的常識作為我對整件突發事情的反應。

既然有名的主流西醫眼科醫師已說過「不可能復明」,現在我只好把整個『瞎眼』的假設拋到腦後,一切都以嚴重的視力衰退情況來處治。所有視力嚴重衰退的人,如果想用自然療法改善視力,幾乎都會經歷類似的一些現象,其實片片段段的論述在以前的文章裏都出現過,以後會在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2)再次詳細討論。

簡單的說,視力改善的進展並不是直線形的上昇,而是像生物學裏常用的生長曲線(Growth Curve,起初的時期成長的進展是相當有限丶微小的,進入「臨界期」時才較明顯,過了之後,成長的進展不但會很明顯而且會是較快速的。 整個進展過程,不論是學習的初期或是後期,都可能會有下列的心理反應,諸如:失望丶緊張丶徬徨丶挫折丶後退丶懷疑丶甚至自我否定等等。

若無上述的事先認知與「心理準備」,很多人會因「無知」而中綴整個後續的學習,所以才要以「球員兼裁判 」的方式來幫助所有的學員,以有效的方法實際察覺「視力已在改善中」,更進一步的持有「自我肯定」的心態。


果真,才隔一天,上述:失望丶緊張丶徬徨丶挫折丶後退丶懷疑丶甚至自我否定等等的現象都一一發生了,只是沒料到會浮現得那麼快。對一般視力嚴重衰退的人來說,在學習自然療法的過程中,這些現象可能在幾個禮拜,或兩丶三個月,或更長的時日裏才會陸陸續續的出現,沒想到一切發生在我岳父的竟是濃縮在三天之內。這全是發生在我們此行離台返美前的最後三天,現在(12/17)回想起來,只有滿心感謝神奇妙的安排,讓我能適時的反應並加以處理整件事情的變化。

12月2日清晨,岳父比他女兒早起,自己已作過了『E』的素描。一見到我內人起床,立即急著趨前跟她對話,以下是他們父女之間對話的節錄:


「妳昨晚是否已寫好了我復明的見證?」

「是啊!我待了稍晚些,把見證寫好了。」

「暫時不要對外發表,可能永遠都不能發表。」

「怎麼啦!那又為什麼呢?」

「我想昨天的復明是錯覺,不是真的!」

「怎麼會這樣子呢?」

「今早自己在作『E』素描時,總覺得怪怪的,有點不太對勁!」

「昨天中午,才跟牧師作了見證,她也以兩句聖經節鼓勵你了,怎麼又變成這樣呢?」

「是啊!既然已知道是錯覺,就當收回,所以才要妳不要將它發表。」

「到底是怎麼搞的?」

「今早作素描時發現,遮蓋左眼的手指有縫,無法合緊,會漏光。」

「哦!?」

「試了又試,的確左手的手指會漏光,昨天以為右眼看到的,全是左眼從指縫裏看到的!」

「哇! 如果是這樣子,只好把寫好的見證收起來了。」

「不過也蠻感恩的,左眼視力的確進步了很多!」

「就是說嗎?我們這次回來,本來也只想幫你改善左眼的。」

「是啊!」

「醫師早就說過,你右眼的視力根本不可能恢復,若有的話,是神特別恩典啊!」

「是的!是的!真感謝神的恩典!藉著你們,讓我左眼的視力改善了那麼多!」


過後內人打來電話,首先告知見證已寫好,但卻又說那篇見證目前已不太重要了,還以很輕鬆的口氣,要我猜猜看,早上家裏發生了什麼事? 或許我較樂觀吧! 我是猜岳父今早右眼視力維持得比昨天還要長久。不是啦!是她老爸鬧了個大笑話!什麼大笑話?不會是右眼視力還不夠想像中那麼的好,看錯東西了? 哈!我還是往樂觀的方向去猜,當然又猜錯了。

當我內人講述了早上所發生的詳情後,我是錯愕傻楞了幾秒鐘!雖然昨日的兩次復明我都不在現場,但心裏還是很平靜,仍以為岳父的復明是真實的,可是一時又說不出所依的憑據是什麼?所以只好告訴內人,當天下午丶晚上或隔日,要岳父繼續作『E』的素描,但談話中暫時「按兵不動」不要再談任何有關右眼的事,反而該強調左眼視力的進步就好,右眼的素描只是順便作作而已!

想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的網友們,試想,連我岳父「重見光明」的事都會經歷嚴重的挫折,辜且不論這是真的還是錯覺,當你們在學習中若遇到因難或瓶頸時,請不要氣餒,更不要輕易就放棄!至於,我岳父「重見光明」是否是一場「大烏龍」呢?請看下篇的分解。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瞎眼今得看見(3)


雖然這篇文章是繼續要談我岳父重見光明的見證,但是它所帶出來的信息,最大的受益者卻會是家裏有小朋友的父母親。尤其,當中若有小朋友視力已開始出現了問題,這篇及另一篇以後將上貼貝茲醫師如何改善孩童的視力裏的信息更是值得您們參考。

12月1日下午三點半趕去岳父那裡,此行有四個目的,(1)想要親耳聽他述說早上右眼重見光明的經過,(2)想要瞭解他素描『E』字的操作,是否仍有改善的空間,因而可確保重見光明的維持性,(3)同時也要告知後續一些可能發生的狀況,免得他又陷入緊張丶徬徨的情境,(4)特地帶給他一個單眼的眼罩,使用它才能輕鬆的作好單眼素描。

眼睛與照相機(4)一文中「(I)練習看「E」字:素描輪廓- ……」的有關注意事項裏,我曾建議使用單眼的眼罩,現在觀察了我岳父的經驗後,我改為強烈的要求所有想學「貝茲法」的人,不論你是否有「弱視」的問題,都應該買個單眼的眼罩,以提高素描『E』字的果效。

首先,我請岳父將早上如何素描『E』字的操練,重新作一次讓我仔細的觀察。作呀!作呀的作!不論怎麼操作右眼就是看不到,同時一邊作素描『E』字的操練,一邊又帶著很失望的口氣喃喃自語的,像似對自己說,又像似對我們說「今天早上就是這樣作的啊!早上明明看到了,怎麼現在什麼也看不到呢?」

這時立即發現兩件出乎我意料並令我驚訝的事:

第一,他竟然是站在離「視力表」兩公尺多的位置,要求他移到一公尺內試了幾次也沒成效,他還是堅持要回到原來的位置,因為那是他早上能夠「看見」的作法。 哇!上午,兩眼各自能看清「視力表」第三頁最下面一行的字,真是不可思議的「好視力」,因為若能在1.2公尺看清那行字的話,就已是一般人所謂的「標準視力」(美國的20/20,或台灣的1.0),何況還是在兩公尺外呢!

第二,
原來我讓岳父練習素描『E』字的目的,主要的是幫他更進一步的改善左眼的視力,右眼是讓他順便作作而已,用意只不過是讓右眼也能一起學習放鬆,視力是否會恢復一時並沒在考慮之內。 內人並沒將最重要的步驟傳講清楚,左眼應先作上幾次並記住素描的動作,然後摀蓋住左眼,右眼也學左眼「一樣的畫葫蘆」似的操作素描幾次。前一天給這樣的指示,當然知道右眼根本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能刻意的去動它,相信右眼遲早也會重新學到靈活丶輕鬆的運轉。

所以請岳父從頭開始,按部就班的練,先是作幾次左眼的素描再換成右眼,結果還是看不見。然後,我請他把眼罩戴上,向他解釋戴眼罩的好處是可減輕手的疲憊,同時也會讓被蓋的眼睛較易放鬆,結果仍然一樣是看不到。他把眼罩拿下,不願再戴它,表示戴上它覺得很不自在。再次沒用眼罩,當然還是看不到。也就是說,他的右眼又回到完全『瞎』掉的狀態了。

這時我已察覺到他的心裏已開始顯出「焦憂感」「急迫感」,我猜他一直急著想表現,並且也想證明早上重見光明的經歷是千真萬確的。兩件事情突然掠過我的腦海,打醒了我的迷失,怎麼我也被捲入了「看見」丶「看不到」不停交替的情緒漩渦裏?

特地來岳父這裏的四項目的,其中三項都已達成,唯獨最重要的第三項:「…… 免得他又陷入緊張徬徨的情境,」 不但沒作到,竟然自己也成了那種情境裏的當事人?而且也竟然一起和入這淌情緒的渾水裏,長達30分鐘之久!這次總算體會到,為何有些學校的老師不願把自己的孩子擺在自己所教的那班,或著,為何有些醫師不願看診自己的家人或親人,原因其實也很明顯,一旦有了親情因素混入,常會造成不清純的判斷!

此時我已確知他「看不到」的癥結所在了,立即「喊卡」,請岳父馬上停止任何的操作。重新強調我深信並且肯定早上十多分鐘的重見光明是確實發生的,請他休息並且放輕鬆,等到晚上或隔天想作再作就好。說完即表明要提早離開,此時內人有點不太諒解,再三天我們就要回美國了,為何這次就不肯留下久一點的時間,讓岳父能再跟我多學習些操練呢?我答應晚上會跟他們以電話告知詳細的原因。


一記悶棍打醒我的兩件事到底是什麼呢?這兩件事的內涵,不僅關乎我岳父為何早上從完全看不見,突然能看見十多分鐘的時間,可是下午操作了30分鐘同樣的素描卻什麼也沒看到; 這內涵也可應用到小朋友視力快速衰退的情形上,請父母親好好吸取這兩件事的教訓,因而幫助小朋友們視力的恢復。

第一件事:我內人已在奇異恩典--瞎眼者能看見一文裏提過的,只是她自己並不知道,同時一般人讀了那篇見證文,也不會瞭解或注意到,其中有一句話是我岳父為何突然能看見的「關鍵」 所在,等到本文的最後我會加以解釋,其實不必等我的解釋前,當你讀完第二件事時,不妨試試回去重讀那篇見證文,看看是否能自己找到答案?

第二件事:貝茲醫師在他有生之年,曾幫助過成千上萬的學童改善了視力,較詳細的內容,請參考另一文「貝茲醫師如何改善孩童的視力」。雖然兩年來,我一直有這方面的「知識」,但也一直沒機會有親身的「體會」「經歷」,所以這一系列的文章,我是特意避開「如何改善孩童視力」的議題,最多只是輕略的點到而已,例如在眼睛與照相機(4)一文「(I)練習看「E」字:素描輪廓 - ……」 結尾時的述說。

貝茲醫師在教學時,每當遇到孩童有嚴重視力衰退的問題,一時又無法改善他們的視力時,發現到,一般說來「癥結」並不是在孩童的身上,幾乎都有類似的環境因素存在,那就是他們無法紓解或處理來自母親或老師的壓力。

一旦母親或老師被支離現場或迴避一陣子哇哩咧!在短短的十多分鐘裏,做完摀眼掌療「素描視力表」後,視力要不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就是暫時的完全恢復正常,可能維持幾小時,也可能是持續了幾天。雖然這只是突然而短暫的Flash現象,但這卻是邁向往後視力完全恢復的起步。


因為有了上述兩大理由的認知,我迅速離開我岳父家,相信一定會減輕他的心頭壓力,也深信他右眼再次復明應是遲早會再發生的。一個多小時後回到家母的住處,得知內人已來過電話,要我儘快回覆。

果真不出所料,岳父在我離開後右眼又再次恢復視力,我更好奇急著想知道這次的重見光明什麼時候發生的?維持了多久?原來是我才沒離開幾步的時間裏就突然發生了,而且這次維持了二十多分鐘之久,比早上那次還多出一倍多的時間。真是不得不欽佩一百年前,貝茲醫師的重大發現與成就,而至今卻仍有人置疑「貝茲法」的可靠性?真是可悲加三級,不是嗎?

這時才藉機跟內人解釋,為何下午我會急速離開現場的緣由,並加以解說,為何早上我岳父能突然的重見光明。首先,違反了我的原意,要不是我內人「歪打正著」的直接要她父親作右眼的素描,右眼重見光明的事可能就不會提早發生。

另外,在最初的幾分鐘,岳父右眼根本看不到,正如她在「奇異恩典--瞎眼者能看見」見證裏說明的,「……不經心地丟下了一句話 『隨便你,你想作就作』,然後就進去了另一個房間。」 ,這就是那一句「關鍵」話的所在,哈!再次「歪打正著」的離開,可能是耐心不夠,也是不經意的作為,反正卻是頓時減輕了岳父的壓力,才能在幾分鐘內使他右眼重見光明。

短短的幾分鐘內連續的兩次「歪打正著」這若不是「負!負!得正」的公理,是什麼?(哈!玩笑話啦!),更恰當的解說,應是「人算不如天算吧!」。


人們常說,人到了七丶八十歲時,很多時候的作法丶想法丶甚至對一些事的反應,會回到小孩子的樣式,把一些貝茲醫師用來改善孩童視力的作法,應用在我岳父的情況,不但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還可說是恰到好處呢!因此,有了這實際的經歷後,我也可以放膽的開始談論「如何改善孩童視力」的議題了。

所以,為人父母的,請能善用這篇文章裏的經驗談,在幫助小朋友恢復視力的過程,首先,應該自己先學好「貝茲法」進而改善自己的視力,千萬不要多施加壓力給小朋友,更不要不停的嘮叨「要眨眼」丶「要動眼睛」丶「不要動來動去等等的督促,雖然這些可能都是好的教導,但深恐如此作不但會無濟於事,甚至會造成反效果。

不如效法學習網友hsine的作法,不但本人認真讀這一系列的文章,還帶孩子來參加11/29的講座,更進一步的像在意見欄裏的留言,一起與小朋友作掌療。 總之,「言教不如身教」是最有效的,的確,不是 Do As What I Say,而是 Do As What I Do 吧!在此共勉,願您與您們的小朋友,視力早日恢復到正常!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全民視力普遍衰退,誰該負責?


週六(11/29)講座的開場白,我先告訴學員們一個「壞消息」:『我不是眼科醫師』,所以,不能施於診斷丶不提供醫療;不能丶不會丶也不可以醫治學員的視力衰退或改善學員的視力。接著,又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我不是眼科醫師』,所以,不相信視力衰退是條『不歸路』;更不相信老花眼是『無法避免』;只是傳播「貝茲法」的教學;只有學員本人可能可以改善自己的視力。

最近的報導數據,高中生需戴眼鏡的比例,美國已近六成五,中國大都市的高中生也已近八成,日本也是八成,台灣全國的情況更是離譜,排名世界第一,已近九成。四丶五十年前,這個數字都是在三成以下。

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新一代的學子視力如此的衰退呢?父母親那一輩的人,近50歲時才需戴老花眼鏡;我則是在44歲時;上個月,台灣有位不到30的年青人竟然就已老花了。

十九世紀的後半期,在美國,生下來就有視力缺陷的只有1%,一百多年後的數據也沒太大改變,目前在美國丶日本或台灣也是維持著1~2%的。所以兩三歲以後視力才變壞的人,不要去怪自己視力衰退是遺傳基因的關係。

當時歐美的主流眼科醫師採納了一種有關視力的「理論」後,一百年來也沒改變他們的看法,一直持續這個「理論」,也都一直堅持由這「理論」所引伸出來,幾件有關視力的認定:

1)老花是人體老化過程中的一項,遲早會發生是無法避免
2)近視過了350度後,已經是走上了「不歸路」,再也無法自然恢復
3)散光和遠視是與生俱來的,無法去除

是嗎?他們的看法始終如一的正確嗎?若是對的?一百年來,不變的理論與教導,視力衰退的比例怎麼還一直往上昇?

曾問過不少的基督徒,在新天新地,是否還會有視力衰退而需戴眼鏡的情形?雖然聖經沒提到眼鏡,可是大家一致的答案都是「不會的!」

那天國呢?這似乎是比較棘手的問題,其實也不會!有人告訴我,天國應分兩部分來看,一個是未來的,那就像新天新地一樣,也是不需要戴眼鏡的,另一個天國的解釋是指耶穌道成肉身起就已在進行中的,我們也生活在其中,可是視力衰退卻似乎是無法避免的。

基督徒應該都會接受:我們人是神甚好(創世記1:31)和美好(詩篇139:14)的創造。既然是美好的創造,也就是原本不需要戴眼鏡的,而且未來的新天新地或未來的天國也都不需要戴眼鏡,那現在我們又為什麼一定需要長期不停的,一直活在達不到神標準的情況裏?

達不到神的標準又是什麼意思呢?不知道的,請教你自己的牧師!我很納悶,為何有他人偶而在有些事情上達不到神的標準,我們就會給於嚴厲的批判,但自己戴了近一輩子的眼鏡,也是種達不到神標準的生活,卻毫不在乎呢?這若不是兩套標準,是什麼?

不但聖經提到『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 (申命記34:7);很簡單,這就是說摩西到了一百二十歲,仍沒有老花眼啦!也就是說,老化不一定會帶出老花的。

上週六(11/29)講座裏我也曾強調,就視力而言,主流西醫的說法,保證不會使你「自然」的恢復視力衰退;「貝茲法」不會保證「自然療法」一定會恢復你視力的衰退。前者的三大法寶是用藥或化療(毒你)丶用刀(割你)丶雷射或放療(燒你),外加不必要的眼鏡「累贅」,這當然幾乎牽扯不到所謂的「自然療法」; 後者不會保證一定有效,則是因為視力衰退的人,不見得會真正的改去用眼的壞習慣。

『……眼目發直,不能看見。 』(撒母耳記上4:15)丶(列王紀上14:4) 聖經兩次提到『不能看見 』的主因是『眼目發直』,所以只要能去掉『眼目發直』的壞習慣,不只它會改善視力,甚至瞎眼也能看見!內心一直持信『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加1:37),所以『……眼目發直,不能看見。』 當然也包括「瞎眼也能看見」在內,可是沒有實例經驗,以前都不願丶也不敢公開談論它的可能性。在此次台灣之行,返回美國的三天前,我內人親身見證了她父親的 奇異恩典 - - 瞎眼者能看見 實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撰文,向大家繼續報告我岳父恢復視力的進展。

除了滿心感謝讚美神在我岳父右眼的作為,我的內心不得不又要再問「全民視力普遍衰退,誰該負責?」 別以為我會把它全怪給主流西醫的!我們一昧的迷信西醫萬能,可能也需付上相當大的責任,不是嗎?『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 (何西亞書4:6)這句話也該帶給我們些警惕吧!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球員兼裁判 - 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1)


任何人一旦開始學習自然療法改善視力,最急迫的事就是隨時想知道「視力是否在改善中」。若毫無感覺的話,常常就會失望,甚至就此放棄!為了使讀者瞭解到可能的進展情形,將以一系列「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為題,來述說可能會經歷的過程。

一般說來,當你發現視力衰退,第一次覺得須配眼鏡,或者已戴了眼鏡,度數加增到需再換新的眼鏡,找了眼科醫師或驗光師,替你量了適當的度數,可能一兩小時,也可能一兩天,拿到了新的眼鏡,一戴上去,哇哩咧!「馬上」看得清清楚楚的,也挺滿意的。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對矯正視力的觀念!

其實,配副眼鏡戴上了它,並沒矯正人的視力,只不過是個人工的器具,掩蓋並抹煞人原本具有的自療能力,這自療能力是創造生命的神,擺在每個人身上的,不論是否信祂,都能享有「普遍恩典的一部分。

對賢哥來講,眼鏡只是外加的累贅罷了,硬是要用人工的方法,不去尋求自然的本能,是種自討苦吃的便宜行事。試想,人的筋丶神經或肌肉扭傷了,都可自然恢復,骨骼斷了,上了石膏借用枴杖的輔助,幾個星期後就可自然接合。為何眼肌和眼神經的傷害是不能呢?

學習自然療法改善視力,最終極的目的是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必要戴眼鏡,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這樣視力改善的最後成果,當然,是可以被眼科醫師或驗光師量出來,證明你視力的改善是確確實實的現象,不是只有「心理作用」一廂情願或自我解嘲的想像而已。

我們視力的衰退不是一日造成,是經年累月漸漸累積而形成的,所以,想靠自然療法改善視力,很少的人會「馬上」享受到成果。在改善的過程裏,心態必須有些調整,不能期待以「配眼鏡的方式」來思考,否則會造成氣餒而中途作廢。

當你已開始運用些「貝茲三原則」,不論學會及改變了多少,以前用眼的壞習慣,只要已在進行中,多多少少,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至少不會繼續惡化,只是你不容易察覺吧了。

為什麼?很可能,你仍是用配眼鏡的方式來衡量,也很可能觀察的不夠細膩,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剛剛開始改善的初期,改善的程度是很微妙(Subtle)的。

這微妙的改善初期,過了一段時期後,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個禮拜,甚至是幾個月,接著就會經歷一段視力改善的「臨界期」

在這之後,視力改善就會開始大幅度的呈現。什麼是視力改善的「臨界期」?這是賢哥首創的名詞,用來形容視力改善過程的一些綜合現象。

至於怎麼細膩的觀察到,視力的改善已在進行中呢?什麼是視力改善的「臨界期」現象呢?又如何察覺它呢?這些都須等以後一系列的幾篇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2)」~「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14)裏,上貼時才會詳細告之。

視力改善「臨界期」現象的說法,是上個月在住在地一場「講座」後,綜合了些學員們的提問,才歸納成的構想,內容的細節,其實在所有以前的文章裏,都已片段不停的提過,唯一不同的是,至今還沒把它們擺在一起而已。

這種講法在部落格公開上貼前,將首先送給十一月分,在台改善視力的自然療法-貝茲法講座現場的學員。

雖然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2)仍暫不上貼發表,但以下分享三項,在這個月發生的實際例子,相信也可提些實質的幫助。


第一,在『搖晃視窗』的好消息為何視力仍未改善?裏提到的 T 老師,曾經在上完一小時的簡介課,三天後即能拋去,戴了三年多的老花眼鏡

兩個禮拜前,才被通知這部落格的存在,立即來信,告知這半年來視力變化的過程。幾個月後,發現視力又開始衰退,她的反應與處理並沒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只要曾學會過「貝茲法」,而且得過視力改善的經歷,就會很快察覺到,有一陣子漸漸的疏忽了,應不時眨眼的用眼好習慣。

一旦發現並認知問題,就如她說的,重新恢復是輕而易舉,她更是高興的分享,暑假讀了一本英文小說,完全不必用眼鏡。

她的信一開頭,首先謝我醫治了她的老花眼,並時常與人分享得了醫治的經驗。沒有!重新強調!賢哥沒有醫治她的老花眼,賢哥自己不是位醫師,當然不會給與任何的治療。T 老師視力的恢復,只不過是充分享受「普遍恩典的果效吧了。

其實主流眼科醫師也會承認,他們也是無法醫治老花眼的,哈!只是他們仍盲目的不肯承認或接受,自然療法的可能性,沒辦法醫,就告訴人說老花眼是老化現象的一環,無法避免的,是嗎?

申命記34:7「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雖然我們這些已把老花眼除去的人,沒有一位是像摩西是一百二十歲,但我們已變成 「眼目沒有昏花」 的見證人,是無法辯駁的事實,再次證明主流西醫的堅持,是大錯特錯的

總之,視力的好壞是起起伏伏的,就算學會了「貝茲法」改善視力後,一旦又疏忽了用眼該有的好習慣,視力仍是會再度衰退,好在已有了貝茲三原則的底子,重新恢復是會較輕而易舉,不會像初學時那麼的「辛苦」了。


第二,前天( 10/25 )在一個歡送友人的餐會上,遇到了上( 九 )月底參加「講座」的一位學員,她很高興的向賢哥及與會的人分享,最近視力改善的經歷,也提了些仍有的學習困難。

首先,不到一個月,她不論白天或夜晚,開車都已不需要戴眼鏡了。一年多前,看「世界日報」連老花眼鏡都不夠用,必須依賴「放大鏡」才能看報紙,現在則可以維持20到30分鐘,不用老花眼鏡,也看得很清楚。

開始又看不清時,只要休息幾分鐘,好好眨眨眼後,又能不用老花眼鏡,重新清晰看報紙。為了證實她的進步,拿起桌上的水瓶,讀起瓶上貼紙的小英文字,這些英文字,比華文報紙的字小一半,哇哩咧!她的確進步了。

問到為什麼讀了二丶三十分鐘後,就會開始模糊?為什麼眨起眼來,總覺得很吃力?為什麼兩眼的 「匯視」,也總覺得很不自在?這三個問題並不太嚴重,幾乎是大多數人,學習「貝茲法」的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的,只是每人學習的過程,細節上雖是不儘全然相同,但或多或少都會有的現象。

交談中,發現她的「眨眼」還不夠自然,還是在意識的階段內,有時甚至用力太強了些,包括「匯視」在內。她都蠻認真的在做。由於太「努力」了些,反而容易疲勞,造成矯枉過正的反效果。要養成一些以前從未有的新習慣,感覺很不自在是過程中避免不了的,需一些時日才能自然適應,不必太介意。

賢哥的建議很簡單,須練習再輕一點的「眨眼」,另外,不要把報紙攤在桌上,把它折起來,拿在手上,輕輕慢慢的晃動,頭和眼睛也輕微的隨著晃動,拿在手上時間過久的話,可能會很累,所以手肘可擺在桌面上,好讓它們有個支柱,如此,連看二丶三十分鐘後,就不會怕忘了「眨眼」「怡動」了。【3/31/2009 後記】:以後的文章裏,會稱呼這個建議為「第二小撇步」

她的進展已接近視力改善的「臨界期」,雖然,所有的用眼好習慣,仍未變成下意識的程度,但明顯的視力改善,已漸漸形成,是非常可喜的。記得以前目不轉睛一文結束前提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的說法嗎?貝茲三原則只要開始作,漸漸的效果會自然呈現的,不要輕易就放棄,認真點就好,但不要太努力哦!

開車族的讀者,請別太早嚐試開車不戴眼鏡,等以後有機會再寫一篇「開車族的叮嚀」,建議上貼後再試都不遲!安全還是最重要的!在這之前,還是把「貝茲三原則」裏的一些好習慣先養成再說吧!


第三,十月二十二日,有位年青網友無意中逛到這個網站,在兩位改善視力的見證人一文留言,說到「……自從我開始研究視力的自然復健法已經將近一年,自我實驗也將近五個半月。目前我個人近視的進步的幅度大約是依個月進步25度左右(雖然我覺得視力的恢復是非線性的啦,就跟一般的肢體復健一樣)。……」

來往的信中,才知他自己也有個部落格必然的巧合,在沒進入本網站前,他已於 9/28 發表了一篇戰勝近視的文章,由於有著物理學的背景,加上懂得如何深加思考,大膽的提出些與主流西醫不同的看法,令人欽佩「後生可畏」的可貴!

文中提到『……大膽假設:眼球以及腦部認知系統交互作用之下,天生具有「知道什麼是清楚」以及「想要看清楚」的傾向,……並且在適當休息以及意志力的完美配合下,眼球肌肉「有能力」「記起」其放鬆能力(相反於一般眼鏡業者、醫師或父母親說的一但近視,除了少數假性近視的案例,其餘的幾乎無法恢復)。……』

雖然沒有事前直接觸及到「貝茲法」,但他思考的大方向是離「貝茲法」不太遠,所以近幾個月視力三個月進步25度左右的成果,是必然的,現在再加上「貝茲三原則」的補助,相信在極短的未來,會有大幅度的改善。因此在本文,向他致敬並鼓勵他已走上「正道」


三個例子的總結論: 朝著「貝茲三原則」的方向練習,只要大方向對,有時習慣的改變上,成果還有點差強人意,沒關係,再接再厲,不要輕易中途放棄,也不要一時沒有感覺到改善,就停止養成用眼好習慣。

視力改善的「臨界期」之前,主流西醫的測量方法,幾乎是很難量得出來的,這段時間裏,須要自已以「球員兼裁判」的方式,用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2)」及往後一系列的文章裏所提供的方法,先建立起,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的自信心。

視力改善的「臨界期」過後不久,進步的幅度會大到,你的醫師或驗光師都會啞口無言的。這曾是賢哥自己的經驗,盼望很快的,你也可享受到那樣的成果。


【賢哥註】下一篇有關同一主題的文章,需要跳越到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2)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兩位改善視力的見證人


其實,本文要介紹的兩位改善視力的見證人,在以前的文章裏都已曾經提過了。這次重新提起,唯一不同的是,找到最近他們所發表的影片,由他們自己的現身說法,解說他們改善視力的經歷。

改進視力的自然療法文中,與馬寇拉醫師Joseph Mercola, MD合作,出版教學 CD 「貝茲法」老師,瑪旭(Greg Marsh他本人曾戴過千度以上的近視眼鏡,下面連結的影片,讓他自告訴你。

我個人是自修學到「貝茲法」並獲益的人,並不是科班出身上過課學來的,或許是這樣的關係,我自己視力改善的幅度也在改進視力的自然療法的文中提到 ,當然沒有 Greg Marsh 那麼的戲劇性。

在台灣的網友們請注意,若下個月辦得成「講座」的話,想參加完全免費的人,就要報名今年辦的,雖然以後的「講座」也仍維持非營利性質,但明年可能改變做法,所有參加的學員,一起來分擔場地的租金,免得像今年一直苦等有人提供免費的場所。

兩段影片全是英語發音,若聽英語有因難的人,也請把它們都看完,最主要的,我希望讀者能注意看,是否能找出或察覺到,他們是怎樣的應用到「怡動」+「匯視」+「放鬆」

「匯視」「放鬆」的部分比較不容易察覺,但「怡動」的部分應很明顯。 當然,不必像馬寇拉醫師的動作那麼的誇張,但從兩人的影片裏,我誠心的希望你能學到些「怡動」+「匯視」+「放鬆」的應用。

述說的大部分內容,我已在以前多處的文章裏分別提過,以下讓我再重提重點。

第一個影片全長7分41秒,前面的2分16秒是馬寇拉醫師提到他自己,如何在遊輪上踩破了老花眼鏡,這故事,我已在改進視力的自然療法文中提過, 又因發現一位71歲隊員,不必戴眼鏡的原由,而促使他也去學了「貝茲法」。後大半段5分25秒的部分,則是從第二個影片,節錄出來的。

第二影片,全是瑪旭述說他以前,近30歲時,是曾戴過1,200和1,400度的近視眼鏡,沒學「貝茲法」以前,也試過其它方法,但都無效,所以剛接觸到「貝茲法」 時,也曾持以懷疑的態度,甚至存有很敵意的反感,但被說服後,學了「貝茲法」,很快就摘去了眼鏡。從此,那副像玻璃瓶底的超厚眼鏡,就成了他教學時,用來「誇口」的道具了。

最前的3分16秒,就是講他學「貝茲法」的背景。3:17~5:22那一段,描述了貝茲醫師研發「貝茲三原則」的經歷之一,這在貝茲法合乎科學嗎?貝茲法合乎科學嗎?(續) 的文章裏都曾提過。

那就是無意中,貝茲醫師發現到人的視力會起起伏伏,假若能刻意使「起」的次數增多,時間也加長,那視力是否也會跟著改善呢?

一百年後的今天,同時又讀了這部落格的文章,當然你已知道,這「刻意」的方法,就是學習「貝茲三原則」所談到的各種用眼好習慣。這些學習的用眼方法,一旦,成為下意識的新習慣,那視力大幅度的改善,就會成為理所當然的結果。


【資料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YmlhKUDcrs






【資料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4BDvF1K85w&feature=related




(註:文中影片若有侵權請留言回應告知會立刻刪除*感恩!!)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貝茲法不是眼球運動


「貝茲法」不是「眼球鍛鍊」,也不是「眼球運動」,更不是「眼球亂動」。這三個用詞在以前的文章裏多次出現過,但一直未加以詳細的解說,這篇文章裏,合起來把它們說個清楚,釐清一些可能的誤解,希望從此沒有人會被這些用詞誤導。

相當多的網頁,也有幾本在市面上流傳的書,都宣稱是傳講「貝茲法」,可是又同時宣揚「眼球鍛鍊」「眼球運動」。從未看過這些作者,曾特意將他們所倡導的「眼球運動」,與貝茲醫師所倡導的 Movement 之間的相似處或相異處,作任何的申述。

這些作者難到都沒注意到,貝茲醫師在他的著作裏,不但不倡導所謂的「眼球運動」更是強烈的加以反對!這些作者難到也沒瞭解到,貝茲醫師對視力衰退主因的發現,是歸疚於,眼肌長期的拉緊丶疲憊和僵化嗎?他認為造成這些現象,是由於長期用眼的壞習慣,不適當的「眼球運動」而促使這些現象更加惡化。

有些的說法是屬較緩和性的,可能還沒嚴重到過分造成視力的傷害,我也較緩和的評論,他們的述說是不符合「貝茲法」的理論與原則,這種教導若對改善視力有點效果的話,最多也只可能是事倍功半而已,可能也無法持久。

有的卻是錯得離譜,跟貝茲三原則的說法是完全的相反,就算因循「貝茲法」原則,而教導一些平常正確的用眼好習慣,相反的,又教導了些完全會造成眼肌疲勞的「眼球鍛鍊」「眼球運動」。這種說法的後果,輕的只是互相抵消視力改善的可能性,嚴重的則是造成視力更加衰退。

不假思索的跟隨上述的「貝茲法」,努力學它試想改善視力,結果一事無成,最簡便的,當然就是責怪「貝茲法」根本是無效,萬萬沒想到,問題是出在所謂的「眼球鍛鍊」「眼球運動」,而不是在「貝茲法」本身的原則和理論。

問題是如何才能明辨, 怎樣的「動」才合乎「貝茲法」的原則?因而可以改善視力反之,「動」到怎樣的程度,是屬「眼球運動」「眼球亂動」?因而造成視力衰退呢!

以前也已提過,貝茲醫師選用 Movement 作為自然療法的原則之一,他的用意不是只止於「眼睛」「身體」「動」而已,這是本文討論的範疇,另外其它有關Movement的用意,會在以後動!動!動!萬物都在動!動!動!動!心思意念跟著動!的兩文裏,加以詳細論述。

如何輕易的明辨,怎樣的「動」是合乎「貝茲法」的「怡動」-Movement呢?很簡單任何「動」的方式上,必須 同 時 兼顧到「匯視」和「放鬆」的配合,那就會是「怡動」,不然就很可能是「眼球運動」,甚至是「眼球亂動」。其次要注意的,就是運動本身的目的,到底是為運動而運動,還是為養成用眼好習慣的活動?

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一文裏就已提過,這「貝茲三原則」不是各自單獨運作,分別互不相關的三個原則,而是相輔相成,同時運行缺一不可的。而且,請記著,貝茲醫師強調,所有用眼的好習慣應是「Keep It All The Time And All Day Long」

反之,任何說法若強調每天只要作一兩次每次只要幾分鐘動作需使勁或用力,又強調這些動作與其它時間的用眼習慣不相關,要小心!這些很可能只是「眼球鍛鍊」和「眼球運動」而已,請務必各自斟酌,這些說法是否會造成視力的傷害。

一提到要學習斟酌,可能會造成有些人的困擾,所以下面會有一些實際的例子,就是用來說明和分辨的。 至於上述……強調每天只要作一兩次,每次只要幾分鐘……」裏的次數時間並不是重點,要注意的是這些「眼球運動」方法與目的

所有教「貝茲法」的人,也會建議些「每天只要作一兩次,每次只要幾分鐘」的眼球活動,就如眼睛與照相機(4)一文裏,也是建議應常作對那個「E」字的素描,每天只要作一兩次,每次只要幾分鐘。為何我們對這種的眼球活動,就咬文嚼字的不願稱呼它為「眼球運動」

一般人對「運動」的定義和見解,有著很大的分岐,所以這裏所談的,只是針對與視力有關的論點。所有多年來流傳的各種「眼球運動」,大多是不合乎「貝茲法」自然療法的原則,為了區分清楚,免得被混為一談,就像貝茲醫師本人的論點,我們這些「貝茲法」的追隨和受益者,也是堅持不贊成所謂的「眼球運動」

就拿素描那個「E」字的例子來解說,記得?在述說素描注意事項裏,曾強調,兩眼要「匯視」,也要「放鬆」,操練的目的是要養成好習慣,看一個較大的東西,一定學習先掃瞄輪廓,若有這個好習慣,到了眼睛與照相機(6)一文裏的長方形,就派用上場了,也就輕易能看出左右兩半片的不同。

我也曾提過有機會時,譬如在捷運車上,免得眼睛閒著沒事的「呆視」(發楞 Spaced Out),趁機練習眼睛打「8」字的掃瞄車窗的框格子不是毫無目標的空轉(這也是種 Spaced Out),是種很好的眼球活動,當然也是隨時維持著「匯視」窗框,動作不必急,目的是讓眼睛「放鬆」

同樣是在介紹眼睛打「8」字,有一主流西醫在他網站裏,強調眼睛打「8」字,速度越快越好,越能把眼肌練的健壯。這種以健壯眼肌為目的的「眼球運動」,不練也罷,越練眼肌是越繃緊,也越僵硬,矯枉過正的作法,視力不加速衰退都很困難的。視力沒有焦點的打空轉(Spaced Out),結果就是「散視」習慣的養成,也會造成視力更加惡化。

另外也有個主流西醫的網站,介紹的是眼睛打「0」字的「眼球運動」。不但有圖解說明,還更強調,眼球的水晶體在眼框外緣打轉時,越能擠到外圍越好,宣稱如此作,不但可更加的練壯眼肌,讓它能更有彈性,一旦眼球活動靈巧,視力就會跟著好。

哎!這又是一種視力沒目標丶沒「匯視」的說法,更糟的是還建議違背「放鬆」的原則,撐擠眼球的水晶體到外圍,說開了,就是用力使勁啦!若是有效的話,真巴不得,他能將它推廣到他們自己的醫師界,不要求太多啦,只要能把目前2/3戴眼鏡的眼科醫師,降到1/2就令人佩服,而且皆大歡喜,全民也跟著得福,不是嗎?

其實,我仍有些例子,是宣稱「貝茲法」教學的,沒想到也把「眼球運動」混在他們的內容中間,可說是企圖魚目混珠,或許以為多容納些不同的說法,可讓人以為他們較有雅量,可增加被接納的成果吧!但我是純「貝茲法」的受益者,深知「貝茲法」的有效度,哈!仍堅持只傳它,不傳別的。

我想這幾個例子,應已足夠說明「貝茲法」裏所談的「怡動」-Movement ,絕不是什麼所謂的「眼球運動」。其實,我也還有至少五丶六個例子,可再寫上兩丶三篇長文的,不過,現已是週末了,讀的丶寫的,大家都省點時間吧!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眼睛與照相機(6)


假若你看到這篇文章,是經由搜索網路,或由我的部落格以外的直接連結進來的,請能暫停,不要繼續讀下一段以後的文章。而應該回到眼睛與照相機(1),從頭讀起,若能將這一系列,有關「眼睛與照相機」的前面四篇文章都先讀過,尤其眼睛與照相機(4)眼睛與照相機(5)更是不可錯過,否則以下內容,對你想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的用意上,無法達到最高的效果。


「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應用:

(III)「先筆後墨,改善視力」

若有興趣想知道「先筆後墨」的連結內容,請等到全文讀完後再回來擊打它,這也可在本部落格主題以外,讓你學到些「題外話」的常識,那就是學畫中國國畫的原則之一。

另外,在沒進入說明前,請你重新看,兩篇前眼睛與照相機(4)結束前的那幅插圖,同時,也再問同一個問題:假若在不能讓別人看到這個插圖的情況下,你將如何用你自已的講法,說出你到底看到了什麼?

看此圖後,請暫時停頓一下,等想好答案後,再繼續讀圖後的文章。




上述的問題裏是包含著兩小題,首先你到底看到了什麼?,另一半是如何跟他人講你看到的內容?

其實我更急著想要知道的是「你是『怎樣看』這幅圖的?」「看對方法」比「看出內容」來的重要「看對方法」,表示你無形中已學到了「貝茲法」,視力改善已是指日可待!

反之,若能「看出內容」,但卻用錯方法,我擔心你視力的改善,可能會是遙遙無期,除非你好好重新讀這一系列的文章,更認真的學「貝茲法」該有的知識。

如果在兩篇前眼睛與照相機(4)結尾時,只靠著那篇文裏的(I)練習看「E」字:素描輪廓 裏的一些說明,加上以前零零星星提過的資訊,你就已能夠「看對方法」我要恭喜你,相信等到以後一篇球員兼裁判-你的視力已在改善中的文章裏,你一定可測出你近來的視力,確確實實的在進步中,只是你還不懂得如何察覺它吧!

如果,你是讀完上一篇眼睛與照相機(5)裏的(II)拼圖遊戲與用眼習慣文章後,在第二次才「看對方法」的話,我也要恭喜你,相信你基本上已學會「貝茲法」該具有的資訊,改善視力也會很快就實現了。

萬一你兩次都看錯方法的話,一方面,我會很氣餒,過去一段時日,沒暝沒日寫文章,可能是白費我的精神和時間,另一方面,你不會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吧?

雖然「貝茲法」的原則是很淺顯的學問,但對視力衰退的人來講,都是很「陌生」的常識,若不用心學習,再簡單的方法,可能對你也是無效的。

『怎樣看』才合乎「貝茲法」呢?首先讓我說什麼是錯的看法!特意將長方型畫大,讓它幾乎與版面同寬,如果你第一次的反應是,左眼看左半部,同時,右眼看右半部,真會讓我氣炸!到現在仍不知基本的「匯視」嗎?

哇哩咧!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散視」,這也是這一系列「眼睛與照相機」裏講的,一眼望出去,想同時看整面的圖像,是照相的方式,也就是造成你視力衰退的緣由。


已特意將長方型的外框畫得粗粗的,也特意塗的黑黑的,這已算夠明確的暗示了吧!

另外在兩篇前眼睛與照相機(4)裏,該注意的事項如下:……(8)隨時集中注意視力的焦點,是在黑白分明的輪廓線上,而不是在字體上。也已提示了,要看一個大物件時,『怎樣看』才合乎「貝茲法」呢?

首先就是要好好的素描輪廓,尤其,黑白分明的輪廓線上更該如此。再來就是把較大的景物,分成「拼圖」來看。如果一個大圖裏,存有明確各別小物體的話,那「拼圖」時的每小塊,自然會很容易選擇。

但萬一沒有時,那怎麼辦?那就自己主動的,在你的腦裏想像,把整圖大約的分塊,然後將每塊分別來素描。總之,學到這理,你也該知道萬萬不可想要「一覽無遺」同時看到整圖。

以這個長方型來當例子(其實也適用於任何其它情況),若只垂直的分成四大塊,每一塊是會太大(寬)了點,因而可能促成你會散視,一般而言,分成5~7片都會是很好的選擇。

每一個分塊,先輕快的在它的輪廓不論它是否實質的存在素描,然後在這分塊裏頭,一方面,左右來回掃描『Z』字型筆畫的方式,也就是英文裏所謂Zigzag的動作啦!,另一方面,素描的動作也要往下拉,這樣左右來回四五次或六七次,你就會掃完素描,同樣的,再去掃描其它的分塊。

好,現在再回去看上面那個插圖,分段掃描後,看出圖中內容的相異相同處了嗎?如果已充分學到了「貝茲三原則」,「怡動」+「匯視」+「放鬆」,你會很輕易的看出,左右兩半顏色深淺是不一樣的。

若還沒看出,不必失望也不必氣餒,這圖的設計上雖是很簡單,而且也不具什麼太深的學問,故意把左右色彩弄的很接近,卻是有著雙層的用意,不但特意要測驗你學「貝茲法」,進展到怎樣的程度,而且也用來彰顯,這一系列「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用意。

另外有兩種方式,當然仍是遵循貝茲三原則,也能輕易看出左右顏色的差異。第一,還是像上面已說過的,只是在中間部份作掃描時,左右掃描的距離縮短,往下移動的幅度也跟著縮小,也就是次數增加十來次以上,如此仔細的掃描,清晰度會略為增加。第二,不必再作掃描,而是將上半身,當然也包括頭在內,左右加上前後,稍稍的來回輕晃幾下,一切就明顯了。

哇哩咧!左右兩片顏色差異雖是微小,也能輕易的看出和明辨,這若不是「視力改善」,是什麼呢?「貝茲三原則」的實際應用,再也沒有比這更簡單的舉例說明了。

一般人在看不清小東西時,譬如一些小字或小針孔等,怎麼辦?很簡單,就是用照相的原則,兩眼瞪著目標,動都不敢動,可能也使盡眼力,甚至,外加最不好的的用眼壞習慣「瞇眼」,沒錯,或許短暫可看清,但這種用眼方法,卻造成長期視力衰退,值得嗎?

「貝茲三原則」剛好完全相反,放鬆眼睛,在目標附近來回掃描(怡動),善用最有清晰度「中心窩」的視力(匯視),一旦養成這種用眼好習慣後,不但是一時會更加看的清晰,長期的視力也會更加改善,何不試試呢?

相反的,一般人在看大目標時,也有「眼貪」的壞習慣,總是下意識的會想「一覽無遺」看到整個東西,再次,這就是用照相的原則,一般人也不會瞭解,這種看法就是「散視」,不但不會看清所有該可看見的東西,反而造成長期視力衰退,值得嗎?

「貝茲三原則」也是剛好完全相反,強調先素描大項東西的輪廓,再仔細的掃描內容,這樣不但才能看的更多的實質內容,長期的視力也會更加改善,何不試試呢?

真的先素描大項東西的輪廓,有那麼重要和差別嗎?上面的插圖,左右兩半部的交界,雖沒有實際的輪廓界線,一方面靠你仔細的掃描,另一方面靠你的想像,心裏產生了無形界線的幫助,因而可讓你,更加明確的看出左右兩半的不同,別忘記!「貝茲法」裏腦的想像力,是造成好視力不可缺的一環。

這種說法,若仍不能說服你的話,我們馬上來做個簡單的實驗,讓你深深體驗「貝茲法」不是「無稽之談」,更不是主流西醫常說的……目前沒有充足的研究結果顯示……還沒有公認有效 ……」 以後再告訴你,這說法的出處,也就是「毫無科學証據」的說法啦!

下面小實驗的前提,是假設你已能看出左右顏色不同,若還看不出,下面另有一插圖,左右顏色差別比上一個圖強些,應會有幫助的。

很簡單,拿一隻筆,將圖中間的垂直部分蓋住,雖然原本只是無形的分界,一旦連這無形的分界輪廓被拿走時,你還能看清左右兩邊顏色的不同嗎?這就讓你瞭解,有無輪廓的幫助,在你是否能看清東西,佔有多大的關係了






「後註」:上面所貼的圖是出自我小弟的手筆,但原先主意的資料來源, 是引用「重新學習看」("Relearning to See" by Thomas R. Quackenbush)132133頁間的「Plate 12. The Edge」。不過,在長達520頁的書裏,Quackenbush 只是輕描淡寫,用了一段話,約佔1/8的頁數,述說了素描輪廓的重要性。這連續三篇的內容,大多是本人,對「貝茲法」的瞭解與心得,原創性的再加以延伸,希望沒有造成畫蛇添足的反效果。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眼睛與照相機(5)


「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應用:

(II)拼圖遊戲與用眼習慣:

前面幾篇文章裏已多處提過,照相機的原理和功能,可以在同一時刻裏,照出整張處處清晰的相片但人的視力,受視網膜結構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清晰的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
所以再次強調,把「眼睛與照相機」類比的說法是不倫不類的,瞭解「眼睛與照相機」異比的真諦後,因而願意跟隨改變用眼習慣,當然也會得到視力改善的成果。

唯一能讓大腦覺得你是全面的看清眼前的景像,就是憑「拼圖」的方式而獲得的。因為有著CTM的功能與效應,不必擔心「拼圖」式的看法,會造成所看的景像是枝離破碎的。

一向視力好的人,不見得會有明確的「拼圖」式的看法,但他們大多有掃描眼前景物的好習慣,也會有隨時匯視的好習慣,所以對他們來講,是否有「拼圖」式的看法,並不是重要的議題。

反之,視力衰退的人,就是因長期持有用眼的壞習慣,又受「眼睛與照相機」類比說法的影響,可能是下意識的,也可能有意的,兩眼望出去,就想同時看清一切,結果就養成「散視」的壞習慣。

「散視」是項很不自然的動作,會加重眼肌和眼神經的疲勞,這疲勞的後果就是視力更加衰退。一旦視力衰退,下意識裏,就會想更使力用眼,以為可幫助視力。如此惡性循環,長期下來的惡果就如主流西醫常講的,視力衰退是條「不歸路」

但你不必舉白旗向這種「不歸路」的說法投降,只要肯開始學習「拼圖」式的看法,很快的,你就會除去「散視」的壞習慣。由於你的視力不好,非常可能,你並沒有「匯視」的好習慣,一直持有「散視」壞習慣而不自知。

若想學習「拼圖」式的看法,須要有些調整,而不是一蹴可幾的。一旦學成後,你就不須再刻意的用「拼圖」看法,因那時你很可能已會下意識的,掃描眼前的景像,「散視」就成為過去式,而「匯視」卻成為很自然的用眼方式。

一歲左右的幼兒,玩的是5~7片的「拼圖」玩具,五丶六歲的小孩可以輕易玩上20~30片的「拼圖」,到了已是退休年紀的人,一千片「拼圖」常常還覺的不過癮的,有時還想買盒裝有兩三千片的呢!不過請放心!這裏所講的「拼圖」遊戲玩具,由少數的幾片上昇到數千片,只是在解釋學習過程而已。

「拼圖」方式的用眼習慣,重點是把想要看的整體景像,分開成一片一片的看,片數的多少並不是重點。不要「貪眼」的想「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再次提醒,這就是照相機的功能與方式。

每當看其中的一片時,一定要記得兩眼視力匯集的「匯視」,從一片「怡動」到另一片時,記得頭也很輕鬆,很自然的(放鬆)跟著「怡動」,不要只動眼不動頭。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這種以片段「拼圖」式的看法,是否會常漏看了些真想看到的東西嗎?在剛開始學它時,由於用法還仍有點生疏,漏看了些東西在所難免,但短短的幾天後,習慣了新用眼方法後,卻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另有CTM的加持功效,不但不會漏看,反而所看到的比會以前更加清晰。

讀了下列的一些實際例子,希望你能舉一反三,將「拼圖」法,融入你平時的用眼好習慣,不但可幫你改善視力,達到改善後,也更可幫你維持你的好視力。


(1)「見樹不見林」接下來的一句是「見近不見遠」,是我們常用來嘲笑人,可能心胸狹隘,只會陷入細節,沒有宏觀,不能洞視大局,是不值得被誇的性格與作法。

但是照著這篇文章所強調的「拼圖」用眼方式,是與「見林才見樹」相反的。唯有「先見樹再見林」才能達到見樹又見林的好視力。

(2)重複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裏曾提過的例子,台北捷運車箱門框上的標語「車門關閉時,勿強行進出」,兩眼望過去,千萬不要同時看整條的標語,應該以「拼圖」式,化整為零才能見樹又見林,也就是輕快(放鬆)掃描(Swing-怡動)「匯視」每個字而成,這樣,你就充分的應用了「貝茲法三原則」了。

(3)當你走進一房間,看到一座個人用的沙發椅,不要一次同時看整個椅子,先掃描椅背,然後左手把,左椅腳,繞到右椅腳,再上右手把,再到椅座。

請別以為這樣作很無聊很費事,不會的,一旦「拼圖」式的掃描養成習慣後,一切都會變的很輕快,且是下意識的習慣舉動。想到,這種用眼習慣的改變,會改善你的視力,就耐心的好好學它吧!

(4)在街上行走時,有人迎面走過來,不要一次看整個人,而要先看他的頭髮若還有的話,再看臉,接著脖子,然後胸部,肚和腰,再來臀部,大腿,小腿,最後是腳和鞋子,這就是「拼圖」式的原則看人。

記住哦!這只是「原則」,若你傻到全本一字不漏的照抄,挨了揍可別怪我!
當然,前面那個人若是與你同一個方向,背對著你往前走,應用上述「拼圖」式的原則,應是不傷大雅的。

(5)若有機會站在大峽谷Grand Canyon,Arizona的南岸觀賞那雄偉的美景,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看到那麼寬廣的壯觀,「貪眼」的想「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會是難免的,但現在你已學了「貝茲法」,一定要好好的用「拼圖」式的來看全景。

先看對岸左邊一小片事實是一大片的山壁,陽光的角度不停的在變,山壁的彩色也跟著不停的改變,或許會想多看它幾眼,然後掃描到正對岸的山頂,有著一小片很美的樹叢事實應是一片森林,再來掃描到同岸的山腰上,有一群人和驢在一條羊腸小道上走,又掃描到山谷的半空中,有架觀光的直昇機飛過來,再轉看山谷底,科羅拉多河裏的幾個皮筏。

原本景寬是十幾英哩,景深三丶四英哩,若你已養成「拼圖」式的掃描習慣,一樣會在極短的時間看到全景的,不要擔心會遺漏任何東西的。

再回到羊腸小道上的一群人和驢,或許你好奇想多看他們幾眼,也想知道他們在幹嘛,這時,你的主體目標已改成是這群人和驢,同理,也可應用「拼圖」式的看各別的人和各別的驢了。

總之,碎碎唸(這是台語,意思是:瑣瑣碎碎,不停嘮叨的說,說了長長的五個例子,你讀起來也蠻辛苦的,不過,說實在的,我打字寫文章才更辛苦的,我這麼認真,你不是也該跟著下點工夫嗎?

真的,只有在一開始學改變習慣時,會有點費時費事,依我個人的經驗,這比起養成經常不斷的「眨眼」習慣,會更加容易,只稍微注意,幾天內就會成為你的新習慣。



下面要再加上一個例子,一開始,表面上你或許會以為,這跟「眼睛與照相機」主題無關,但為避免有人誤入岐途,還是提出,讓你事先瞭解,這還是「相片」「拼圖」息息相關的。


(6) 市面上教學「速讀法」至少有兩大類,一是掃描式,另一種是「讀段」式的,後者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目十行」的能力,它的速讀效果比前者快上好幾倍。

一九八三年,有位以前的同事,那年夏天預備辭職,秋天要去哈佛讀個 MBA, 所以春天時,花了數百元美金(現在的幣值應在兩丶三千元之間)的學費,上了六個星期外加保證的課。

印象中好像是,保證速讀會增加五丶六倍吧!若學前學後考試沒達標準的話,退費一半。(哈!這在別的國家,這種保證大該行不通,因有人可能會故意考不好而要求退費)。

他所學的就是那種「一目十行」的速讀法,辭職前他也跟我們展示他的速讀能力,的確讓我們看了目瞪口呆,印象中他也告訴我們每個學員都學到了技巧,好像沒人退費。但我也必須告訴你,三丶四個月後,他的近視各增加了兩三百度。

十年前有機會又見了他一面,「一目十行」功力仍然持有,臉上已是戴著至少六丶七百度以上的眼鏡。可惜,那時本人仍未有「貝茲法」的知識,事隔多年,回想起來,現在才瞭解,為何他的視力會衰退那麼的嚴重,很簡單,就是「散視」的後果啦!


總之,不論是看一項較大的物品,或寬廣的景象,一定要學「拼圖」式的看法,千萬不要「眼貪」想要「一覽無遺」同時看到全景,這樣,不但會改善你的視力,也會維持你的好視力。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眼睛與照相機(3)

有人擔心,最近的兩篇文章,講到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 還有就是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續)】 ,另外又已有 【眼睛與照相機(1)】 等一系列的前兩篇談到 眼睛與照相機 的關係,其中有些內容,稍微深了點,有些內容也不太充分瞭解,萬一沒完全體會那些,是否會影響學習「貝茲法」的效果呢?

請放一百個心,不會的!賢哥自己改善視力,最大進步的過程,也只單靠著最先發表的七篇文章裏的內容而已。也就是最基本的 “貝茲三原則” 。在 【為何視力仍未改善?】 裏曾提到,『……以後我還會再寫十多篇的文章,但那些也仍是在 “貝茲法” 的三原則上打轉,只是會增加一些實際的例子,從不同的角度,繼續釋解 “貝茲法” 的三原則而已。』

如果沒興趣深入探討技術性的讀者,只要專心於以下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4)】 【眼睛與照相機(5)】 【眼睛與照相機(6)】 文裏,如何應用 眼睛與照相機 的有關知識,轉換成你改善視力的加價籌碼。

讀者唯一須要知道的,而且可能最好能記住的,就是,不論怎麼樣的例子,也不論說法是從那個角度切入,一切仍是在設法使你充分學到 “貝茲三原則” “怡動-Movement” “匯視-Centralization” “放鬆-Relaxation”

在繼續討論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例子之前,容許賢哥先提供些事實數據,這會幫助瞭解以下所要談論的。首先:光速(和電速一樣)是快到每秒鐘能繞地球七圈半第二: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收到影像訊息時,它傳到大腦的速度是每秒鐘 120 公尺,而視網膜和大腦間的距離,只有少少的幾公分而已,第三:視覺訊息,傳到大腦後,存留在記憶裏是至少長達 1/16 秒的。

上面這小段所提到的三項數據,在以下的文章會多次重新提起,為了方便,請容許賢哥在此自創一句 “頭字語”(Acronym),CTM。 C 代表常數,也就是光速(這是愛因斯坦在它有名的質能公式 E=MC2 上,所用的 C),T 代表 Transmission,指視覺感光傳達到大腦的速度,M 代表 Memory,指視覺記憶性。

不要小看這 1/16 秒視覺記憶功能,有了這項功能,原來明明是每秒鐘 24 到 30 張,各別分開來(Discrete) 的電影膠片,那電影放映機的燈,也是跟著同步閃熄不停交替的(不是連續的亮著燈),當膠片的的影像被照上銀幕,我們的大腦 “智慧性” 的解讀,讓我們的視覺認為這是連續的影像。電視和電腦螢幕的連續影像效應,也是靠著大同小異的方法,只不過是把分開來的電影膠片,換成快速掃描吧了。

再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醒我門,人的視力不是只決定於眼睛肉體的功能而已,大腦正面的 “想像”丶“猜測”丶“解讀” 或甚至負面的 “錯覺” 都是我們視力不可缺的一部份。有時我們被一些魔術所耍,或被一些特別設計的圖片所誤導,或一些幻覺的動畫所騙,有時會有生氣或氣餒的反應。

其實不必為這些有太大的反應,絕不是我們比較笨才被耍,而是這些大多是,利用人視覺和腦判斷能力有限性的弱點,精心設計出來的。所以這一類的 “錯覺” 反應,是正常視力的一部份。

主流西醫的眼科醫師,一百多年來,不但喜愛類比 眼睛與照相機 ,甚至,所有視力衰退處理方法上,幾乎全是這種思維延伸出來的,所以這種論調的後果就是繼續戴眼鏡。既然是這樣,在此也試著直接比較其中的一部分: “視覺與照相”

首先,找個高規格一點的 SLR 相機,如 Nikon D300 等一類的,雖會有提供最快的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但一般人的照相都只用 1/200 秒以下的速度,那就先讓我們以 1/200 秒這樣快門速度的規格,來思考想像下面的類比問題。

像類似這部 Nikon D300 好的照相機,照出一整張,每個部位都一樣的清晰的彩色相片,應該不是件太難的事。照下的這一張彩色相片,取景上不必太講究,只要背景的色彩是處處鮮艷明亮,然後取景的中心點,若有個明顯的目標物品配合會更好,這個目標物品大小上也不必太講究,但若能照著前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的大半個排球,它中心點的橡膠加氣閥與整個球大小的比例,那將會突顯出在此想要類比的效果。

以人的一個眼,看同一個景像,假設(這是個很大的假設,而且須用極大的想像力來配合) 我們有方法能錄影或記錄下來, 1/200 秒這個眼所看到的內容,你猜想,這會有什麼結果呢?

據賢哥猜想,人類的高科技,至今仍沒有特別的方法,可以真正的記錄下人眼在 1/200 秒,一瞬間裏,實際所看的,所以前面曾強調,須用你極大的想像力配合。這裏賢哥所指 “眼所看到的內容”,當然是指視網膜,所收到的感光,然後再傳到大腦的影像訊息。

問題很簡單,那就是:照相機以 1/200 秒的快門速度照出的相片,和人單眼在 1/200 秒內看同一景像的結果,兩者相比,相似的是什麼?相異的又是什麼?也就是比較底片和視網膜所 “看” 到的,是一樣嗎?請別太快鎖定你的答案,容許賢哥再問下面一個問題。 現代的高科技即然已能做出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讓我們把上述的問題,改成 1/8000 秒的比較,你的答案會一樣嗎?

十九世紀中後期,德國有名的科學家並且是眼科醫師,海莫赫茲(Helmholtz, Hermann von), 在他專門領域裏的成就,及對人類的偉大供獻,絕大部份是值得肯定且不容質疑的。過逝後,愛因斯坦也曾撰文,誇獎過海氏令人敬佩的致學態度,及豐功偉業的成就。

但是,他一生裏有關眼睛及視力的兩大說法,“眼睛對焦” “眼睛類比照相機” 的理論,由於被當時的眼科醫學界全盤接受,至今也沒什麼太大或實質上的改變,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對一百多年來的人類到底是 “造福” 還是 “作孽” 呢?至今這議題可說仍是未蓋棺論定?

如果你接受海氏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繼續接受主流西醫的說法,治標不治本的繼續戴眼鏡,來解決或挽救視力衰退的困擾。若你接受貝茲醫師對 “眼睛對焦” 的理論,那你就有機會,靠著貝茲三原則,以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甚至恢復視力了。

既然你進來這部落格,相信是有意想學 “貝茲法”,對於兩種 “眼睛對焦” 理論的內容,瞭解與否,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習貝茲三原則的成敗,所以有關 “眼睛對焦” 的深論,就暫擺一旁不再進一步討論。

但是 眼睛與照相機 的類比,卻大大影響到一般人下意識的用眼習慣,所以才花三丶四篇的篇幅,來討論這種論述是否值得商榷?一旦改變,而不接受海氏的看法,是否因而可能更加輕易的改善視力? 當然也有人會想,一位幾乎樣樣都有正面成就的科學家,若是的話,怎麼會在一件觀念的事上出錯呢?

是否受到當時開始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影響,把人也列入動物的演化之一?是否也受到也是當時開始流行的“唯物論”影響,人生命上的操作也是物質或機械性的一環而已呢?他真正論述的緣由,我當然不得而知。

不過,讓我們來看照相機,它是靜態的機械操作,若想要照到清晰的相片,在所選定的快門速度範圍內,它本身必須靜止不動,才能達到任務。眼睛的操作剛好與照相機相反,必須動才能有好視覺。因為眼睛本身是整個生命體的一部分,脈博不停的跳動,血液也不停的循環,新陳代謝更是一直在進行,除非是死人,否則視網膜上的每個感光細胞也是一直在動,睡覺時也不例外,只是活動性的程度減低吧了。

把眼睛類比為照相機,是完全忽略人的眼睛是有生命力的,是存有不停動態的生理結構體,貝茲醫師也指出,眼睛視力的焦距,不是單靠睫狀肌調整(眼球裏的)水晶體的外表曲度而已,這是海莫赫茲 “眼睛對焦” 的基本論點,也就是硬把眼球水晶體比作照相機的鏡頭所致。貝茲醫師更是認為六條眼外肌,感光細胞,加上人的想像也都參與 “眼睛對焦” 的最後視力表現。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裏所提 “中心窩” 錐狀細胞,是每一個眼睛能夠看到最清晰彩色的感光細胞,而它的視野只有1分度。其次是 “黃斑部” 錐狀細胞,它們也能提供清晰的彩色感光,而它的視野只有5分度,由於它們分佈的密度遠遠低於 “中心窩” ,清晰度的效果比起 “中心窩” 的,也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餘 “黃斑部” 以外的錐狀細胞,分佈的密度零零星星,彩色感光作用,無法提供任何清晰度的效果。所以 【眼睛與照相機(1)】 裏,有人提及 「……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論述

能看清楚的只有錐狀細胞,而它的視角最多只有5分度而已,負責周邊視覺的桿狀細胞,不是用來管清晰度的,視角再大也幫不上忙的。這也就是為何 “匯視” 在好視力裏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至於大多數分佈在黃斑部以外視網膜上的桿狀細胞,主要功能是用於夜間,無法明辨彩色與形狀,本來就無清晰度可言,最多是在離 “中心窩” 18度的一圈上,有較明顯的黑白層次的對比而已。白天的功用,是輔助辨別周邊視覺的動態影像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貝茲醫師一直在強調,不論是 1/200 秒,或是 1/8000 秒,甚至 百萬分之一秒,人的眼睛不可能在一個時間點,可以同時清晰地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想看清一點目標,非善用那僅有 1分度 視野 “中心窩” 的視覺不可,不但用一眼時需如此,用兩眼時,則將兩眼 “中心窩” 視覺交集在一起、在同一點啦!

哈!這就是 “匯視” !希望在回台之前,能有時間,另專寫一文,更進一步的把 “匯視” 的觀念徹底搞清楚。不但會談兩眼視力交集在一起的 “匯視” ,只是那樣的雙眼 “匯視” ,就已經足夠大幅度的改善視力了,更進一步,若能學到,單單一個眼也作到 “匯視” 的話,那視力的改善將會更上一層樓。

讀到這理,是否已看出,眼睛與照相機的類比有多麼的不妥了嗎?好了,再回到本文上面的問題,相片照出來的結果,和你單眼所看到,有什麼相似之處,或有什麼的相異?說實在的,賢哥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當然會有自己的論述啊!

另外,前一篇睛與照相機(2)】 裏也提到 『……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都是彩色啊?是嗎? 這些都一起等到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裏再提供詳解,同時也會提到,如可將這三篇 眼睛與照相機 裏所學到的資訊,如何應用在改善視力上。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4)】 的連結。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眼睛與照相機(2)


關於我自己的自我介紹,還有以前的一些文章裏,都已告知讀者,我不是醫師,也沒有受過正式的基礎醫學教育,所以原則上,在這部落格裏的寫作,我是盡可能的不去深談,有關生理或身體結構上的題目。

但為了要說明眼睛與照相機相異之處,尤其,有「視覺與照相」大不相同的原故,我必須提到些有關眼睛結構上的論述,尤其是有關視網膜」(Retina)的部分。本人才疏學淺,在「生理衛生」的認知,若有不週或誤差的話,請能諒解或給予指教。幸好,本文的重點是在眼睛的功用上,所要強調的是它與照相機不同之處,就算對眼睛結構解說不夠精準的話,也不太影響本文內容所要說明的。

同樣的,也須提到有關相機及其相關的附件丶材料與器材等,若有誤解的部分,也請多包涵。雖然數位照相機已出來多年,不過它取像的原理與老式用底片的相機,是大同小異的,本文就只針對用底片的來說明。

除了「微距攝影」(Macro Photography「體育攝影」(Sports Photography等特殊取景的情況外,一般人的照相取景的景深,都是很遠的。也就是說,只要光圈夠小,像距取準,(註:像距--一般攝影界都稱之為焦距, 其實若是定焦的鏡頭, 焦距是不變的, 我們調整而使成像清晰的該是調整像距) 照出來的底片和沖洗出來的相片,整張的每一部位,不論是遠景的部分或是近照的景像,它們的清晰度(Clarity)都是一致的。

為何?快速感光的底片,照出來的解析度(resolution)較低,可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感光粒子較少較粗?相反的,慢速感光的底片,照出來的解析度較高,可能是因為它的化學感光粒子較多較細?化學感光粒子的數量在此不是重點,而是在於,底片上不論那個部位,照著成品上所標規的,它的解析度是整張一致的。

相對的,用來沖洗相片的紙張,上面化學感光粒子的解析度也是整張一致的。不知,你是否聽過,看過或用過一種特別製造的底片?底片的中心點,大約是個大頭針針頭大小的地方解析度非常的高,以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推展時,解析度同時以百倍,千倍的急速下降,也就說,到了底片的最外圍,它的解析度只有中心點的幾千分之一

另外,你是否聽過,看過或用過一種特別製造的底片解析度的分配就類似像上面那個問題裏描述的,但中心點那個大頭針針頭大小的地方是彩色的,其餘的地方全是黑白的?沒有吧?應該沒有人那麼神經病似的,或那麼無聊的做出這種怪產品吧!怎麼用它呢?需要什麼樣的特殊照相機,才能配合使用,達到這種特殊設計底片的目的呢?

現在把底片暫時擺在一傍,讓我轉談些有關視網膜的事。由於版權的關係,我不方便轉貼,但許多書上或網頁裏,你都可很容易的找到圖片,用來幫你了解視網膜的結構。經過半小時,十來項例子的考慮,終於選了一種自認為是原創性的比喻,相信會是很恰當的,它的用意不是精確的描述視網膜的結構,而是用來解說以下要說明的視覺功能。

將一個排球切去四分之一,更準確點是28%,但是從什麼角度切它呢?要留下來的一大半,必須留著橡膠加氣閥為其中心點,這樣的切法才較合宜。這個半個多的排球空殼子,樣子是類似眼睛後半部的視網膜,中心部位有個鉛筆粗橡膠加氣閥,這可比喻為視網膜裏的「黃斑部」(Macula, 那橡膠加氣閥中心處,有個凹進去像鉛筆芯粗的針洞,這可比喻為「中心窩」(Fovea Centralis

上篇文章裏,提到把視網膜比喻為底片是不倫不類的,所指的,並不是因為,一個形狀是類似半個多排球的空殼子,另一個是平的。不宜類比的主因是下面所要提的。

視網膜最內層上佈滿了感光細胞(Light Receptor Cell, 總數約在126~137百萬之間。這些感光細胞分成兩大類,第一種錐狀細胞(Cones),數量約在6~7百萬之間,其餘的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三千萬的是桿狀細胞(Rods)錐狀細胞又均分為三種,每一種各別只能對紅丶綠丶三個顏色中的一個有感光效能,而桿狀細胞卻只有黑白暗淡的感光功能,也就是說,它們無法辨別顏色的,也不能精確的察覺形狀。

視網膜最寬部分的直徑約3.2cm公分黃斑部的直徑約0.3cm公分,而中心窩的直徑約0.15cm公分,但中心窩並不是平面的,而是成倒圓錐形的凹進去。絕大部分的錐狀細胞多分佈在黃斑部裏,而黃斑部裏的錐狀細胞,絕大部分卻集中在中心窩裏。其他少數的錐狀細胞分散在黃斑部以外的視網膜,越往外推數量越稀少,由於數量與密度不能與桿狀細胞相比,在黃斑部以外的區域,它們的功用只是輔助性質,對視力的整體來說,並沒扮決定性的角色。

錐狀細胞的功能特性是能分辨色彩,對形狀感覺有極高的敏銳度(Acuity,所以視力的好與壞,幾乎取決於錐狀細胞的功能和運用上。外界光的量度足夠時,它們的功能越活耀,反之,光度降低到一個程度,藍色的感光功能首先消失,當光度降更低時,接著就是的感光功能,也會跟著消失。

中心窩能掌握的視野(Visual Field)只約有1度黃斑部也只約有5度而已。一般人,可能連主流眼科醫師也不太例外,是不會太注意到,我們人的眼睛真正能看清的是怎樣的現象。這裏所要強調的是說,一瞬間,人眼所能看到鮮明彩色的景像只有5度視野,而非常明亮清晰鮮艷的彩色,更是小到只有1度視野而已,由於錐狀細胞數量的分佈,在黃斑部以外是急速下降的,所以周邊視力(Peripheral Vision)所能看到的色彩是暗淡且不鮮明的。

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一文裏,第一次提到「匯視」觀念的那一段,曾略略說到,人的每一個眼睛左右的視野145度,現在再多加提到上下視野的範圍,往上看是45~60度,往下則有65~70 度,總共是110~130度。也就是說,單眼看出去的整個視野是個扁的橢圓形的,不是圓形,也不是長方形,更不是正方形的。

桿狀細胞的活耀性在暗的環境才會發揮,前面已提過,它不能分辨顏色,也不能精確的察覺形像,可是細胞的總數量大,合起來可察覺空間動態活動和方向感,及不清晰也不精確的景像。但它的反應比錐狀細胞慢的很多,這也就是為何,剛從非常黑暗的環境出來,一時瞳孔還來不及收縮,眼睛在短暫時間裏,視力失去功能,但只需幾十秒到一兩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

相反的,突然進入黑暗,卻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讓所有一億多的桿狀細胞激活起來,必須一直處在黑暗裏近一小時,才能使桿狀細胞發揮它最大的功能。由於數量多,加上它在黑暗裏也特別活耀,合起來,它們能察覺到幾哩外,一隻點燃的小火柴棒。

另外,桿狀細胞絕大多數是分佈在黃斑部以外的視網膜上,但分佈的密度並不是均勻的,密度最高的是集中在一個小圓圈上,這個小圓圈的位置是,距離中心窩大約是半公分的也就是離中心窩視線軸18度的位置。所以照著視網膜的結構,周邊視力所能看到的本來就不會太清楚的,若沒有動態不論是眼睛本身或周遭景物的配合,更嚴格來說,本來就該模糊的。再說,只有極少數的錐狀細胞的輔助,周邊視力所能看到的色彩暗淡,更是理所當然的。

相信你會馬上會質疑這種說法,怎麼可能呢?一眼望出去(為了配合眼睛與照相機(3)文章裏舉例的須要,特意用一眼而不是兩眼)都是彩色啊?是嗎?現在你可參考插圖,這是張感光細胞中的錐狀細胞桿狀細胞,在視網膜上密度的分佈圖。看了這圖,再比較本文最前面一大段,所提的「特別製造的底片」,該恍然大悟了吧!若沒有?再看下面這段。



【資料來源】 http://webvision.med.utah.edu/imageswv/Ostergr.jpeg



前篇眼睛與照相機(1)的文章裏,提到一本李壽星醫師的著作「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在那本書的「內容介紹」裏,有一段話「……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 讀了上面有關感光細胞的性質,功能與密度分佈圖後,你還會相信,「……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嗎?還是只有清清楚楚的呈現在「黃斑部」而已呢?

若仍堅持相信前者的說法,我當然尊重,這到底是主流西醫已堅持了一百多年的啊!或許這也就是為何李醫師本人,還須繼續戴眼鏡的原由吧?不過在此必須說明的,本格主並不認識李醫師,這連結的相片是由 Google Search 搜索找來的,若有人知道這是同名同姓之誤,配錯相片的話,請能告知,一定會公開道歉並即時拿下相片的連結。

寫到這理,你應該了解我為何說,類比視網膜為底片是『蘋果比橘子』似的荒謬,那斥責這樣「不倫不類」類比絕不是無的放矢。這時,你可能會說,原則上願意接受這種類比是不適也不妥,但這跟改善視力又有何直接關聯呢?又該怎麼應用這些新知識,才能在改善視力上更進一步呢?這些都會在下一篇加以說明。


(註:文中插圖若有侵權請留言回應告知會立刻刪除*感恩!!)




上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1)】 的連結。

下一篇: 【眼睛與照相機(3)】 的連結。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眼睛與照相機(1)


直到十多天前(09/15/2008),萬萬都沒想到,有一天,我竟然會寫一篇以「眼睛與照相機」為題的文章,心中思考了幾天後的決定,不但至少要寫三篇,可能會是四丶五篇,才可能將想傳達的訊息表明清楚。

或許,你一時會以為我,小題大作,無事生非吧?但深信,讀完我想申述的內容後,你也會跟我一樣的,會恍然大悟說:類似「原來如此哦!怪不得..….」的結論。

同樣的,或許你也會想,這個「眼睛與照相機」的題目,與自然療法改善視力有什麼關聯呢?當然是有,否則才不會花了那麼大的心思,並寫文章來表達這個議題了。不過,容許我賣個關子,至少要等到下一篇,才會揭曉的。

從小學的基礎教育,加上中學時的物理課,我們都被告知,人類的眼睛如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這種類比的觀念,深深的植入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加上,主流醫學的醫師也這麼講的話,這種觀點有什麼好再討論呢?

如果點擊本文第一行的「眼睛與照相機」,那是 Google Search 的連結,有近百萬的網頁,談論到這議題。節錄了其中的幾個內容,列在下面,以供參考,也讓我們看看,一般人對此議題的論述是怎樣。

請特別留意,引言中,特地列為粗黑字體的部份,那些是我下篇文章,將要討論的內容,也請你思考,你的認知是什麼呢?

百度知道 - 眼睛-照相機為什麼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因為視網膜可成像即倒像相當於膠卷,虹膜圍成的瞳孔可調節進光量相當於光圈,晶狀體和角膜尤其是晶狀體有彈性可伸縮相當於鏡頭,眼球壁中的脈絡膜(有黑色素細胞可吸收多餘的光)相當於暗箱,眼瞼即眼皮快速張開和閉合相當於快門。 所以說人的眼睛是一部神奇的照相機


百度知道 - 眼睛與照相機不同之處是?
被選為最佳答案的內容如下:

眼睛與照相機的不同之處是:人的眼睛是通過調節焦距來獲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機是通過改變相距使像變得清晰。 由於眼睛的調節作用所能看清的最遠點叫遠點。 正常人的遠點在極遠處。 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點叫近點。 正常人的近點約10cm;看物體時間較長也不易感到疲勞的距離叫明視距離,正常人眼的明視距離為25cm;從眼的光心向物體兩端所引起的兩條直線的夾角叫視角視角越大,對物體的觀察就越清楚


「眼睛和眼鏡」
『如果把眼睛看成照相機,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就相當於鏡頭,視網膜便是底片。』

一本書靈魂之窗-眼睛及眼部疾病」李壽星編著(作者是位醫師)

內容介紹因為我沒有這本書,下述的內容介紹,到底是作者書裏的申述,還是書店網頁自己加上去的,我不得而知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太詩意了,把眼睛比作窗子倒不如把它比作照相機。眼睛的構造其實與照相機是一樣的,照相機有一個鏡頭可以調光調距,眼睛也有晶體和瞳孔可以調光調距,讓物體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呈現在視網膜上。照相機有一個放底片的黑箱,眼睛也由一層色素細胞包圍著,好像黑箱一樣,所不同的大概是底片了,照相機照了一張就要換一張底片,而眼睛的網膜卻可以連續的使用好幾十年,不必更換,這是眼睛特殊的地方,也是造物奧妙的地方。



看了上面的一些引述,你的感想是什麼?猜想,你大概也是跟以前的我完全一樣,這些觀念,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一般常識,是不容質疑的,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不是嗎?又猜想,你或許也跟我以前的想法一樣,上述的一些類比,不論合適與否,對我們是否正確用眼,是否會影響視力的好壞,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學了「貝茲法」以後,我以前的想法都完全改觀了。人的眼睛不但是「生命體」的一部分,大家也都知道,眼睛在扮演視覺的功能上,當視網膜受到影像的感光,更是須經由大腦的「解讀」,最後的影像才算成型。一般主流眼科醫師和貝茲醫師,對眼睛視力看法相同之處,大約只到這點而已。

有人做過實驗,用特別的光學儀器讓人戴上,這儀器的功用是特意把影像,再顛倒的轉過來,可是人繼續戴上這儀器後一段時間,大腦又會再次自動調整,把已顛倒的影像轉回正面的。因為人的大腦知道,影像不應該是顛倒的,哈!這樣,大腦(記住,不是肉眼)最後所看到的竟是經由,顛倒,又顛倒,再顛倒的。這分實驗的報 告曾刊載在 U.S. News Books 1981, pp. 73-74.

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要引出「貝茲法」的背景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一切的視力,都可以由意志產生的」。不單只是一項機械式的光學儀器的操作而已。這種看法也反應出,聖經裏所講的,「視力」並不是只是肉體的功能而已,其中也包含魂(意志)的部分,更也包含靈的部分。

將人類的眼睛比如似同照相機,或著照相機類似眼睛,或許有人會說,這種類比假若有錯的話,最多只能說是「引喻失義吧了」!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嗎?換個角度來說,這種類比對事實的扭曲,或許最多也只能笑它是『蘋果比柳橙』(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了,何必出來特意的批評呢?其實英語裏『蘋果比柳橙』的那句成語,是很負面的諷剌評論,是用在指責有人作了無與倫比的,將兩件明顯差異的項目,硬是要來作類比的荒謬

這就是為何,我要另外撰寫我的愛貓生病了」,「各從其類的文章,提醒我們應很僅慎的,不要輕易的把人跟動物作類比,同樣的,也不應輕率的將動物與人作任何的類比,但是,若為了教學方便,作些類比也不是要完全的排除,但需瞭解在何處何時該適可而止,另一面的異比必需也同時教學,才能達到該有的平衡點,否則我們永遠只學到半吊子的片面性知識。

連把有生命的動物與人類比都算很不妥了,現在我們竟然要更進一步的,把無生命的相機與有生命的眼睛,並肩同行的類比,未免太不倫不類了吧!這樣的挑剔,似乎是有點屬於形而上的層次,但等我把眼睛與照相機的異比講出後,你定會了解,我不是在此「杞人憂天」似的「危言聳聽」

總之,若下意識裏一直持有著,眼睛像似照相機的想法,無形之中,你用眼的習慣,就會朝著照相的方式來操作,久而久之,視力衰退定會變成無法避免的後果。另外,把「眼睛對焦」的操作類比照相機的對焦,最後,你也只有戴上眼鏡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若把視網膜類比為底片,那你就幾乎可能永遠學不會「匯視」,自然療法改善視力,也可能從此與你絕緣。詳情等下回分解。




下一篇 :
【眼睛與照相機(2)】
的連結。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貝茲法合乎科學嗎?(續)


不論你的視力是相當的正常,或是極其嚴重的衰退; 也不論你是才剛戴眼鏡沒多久,或是已戴了好幾十年,上篇貝茲法合乎科學嗎?」提到視力常有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視力上下起伏會在一天裏發生,也會在較長的四丶五天,或更長的幾個星期裏出現。如果像近視視力衰退的問題,是屈光不正所造成的,那近視的度數,一直在起伏變動也是理所當然的。

貝茲醫師,首先想到,到底偶而視力較清晰明亮,它的狀況或原因是什麼呢?反過來,有時視力會有短暫較為模糊,又是怎麼搞的呢?就算一時找不到真正的原因,試想,若能把這視力較清晰明亮的狀況,設法延伸它的時間,從幾秒伸展到幾分鐘,從幾分到幾小時,然後再延伸到幾天,哇哩咧!這樣視力不是就可改善了嗎?

另外也有視力突然變得特別清礎,可維持幾秒甚至幾分鐘的一種現象,應該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曾在Movement-眨眼一文裏已略略的提過,就是在打哈欠後的一剎那,一則「打哈欠」的動作,會讓你的胸腔丶肩膀丶脖子放鬆一會兒,二則,它卻也讓眼睛帶來淚水,「假性隱形眼鏡效應」(Pseudo-Contact Lens Effect)因而也跟著產生,這都可讓我們了解,視力並不是牢牢的固定在一個定點度數上。

剛洗完澡沖完涼,將身體其他部位全擦乾,唯獨眼睛裏的水,不特意去擦它,讓它自然蒸發乾掉,在這三丶五分鐘等眼裏的水蒸發乾前,你也會享受到短暫的「假性隱形眼鏡效應」,致使視力也較清晰明亮。這兩個因眼睛有水,而產生「假性隱形眼鏡效應」,是後來促使科學家研發「隱形眼鏡」的靈感和動機之一。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一百二十年前早已存在,現在也一直持續著,那就是都市居民視力嚴重衰退的人,比鄉下人多了很多,白領階級的比藍領階級的也是多了很多,知識份子比就學年數較少的人也是如此,等等類似的情況,總不會輕描淡寫的就推給遺傳因素吧!

接著,貝茲醫師也花了相當多的努力與時間,觀察和探討那些俱有良好視力的人,到底這些人的眼睛結構與用眼方式,與視力衰退的人,有何不同呢?在這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過程中,由於他的論述與風行已近百年的主流說法,背道而馳,一直受到同業者的排斥與杯葛。

至於,當時主流眼科醫學對此看法,是什麼呢?其實過去的一百年,合起來,那一套說法已快兩百年了,也可說是始終如一,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而貝茲醫師的發現與他們的不同,內容又是怎樣呢?祖國台灣「Magic Eyes」有一篇介紹貝茲法的文章,有著還蠻詳細節譯貝茲的著作,非常值得參考。

這篇文章裏,有提到一個名詞與觀念,就是「眼睛對焦」,那也就是「視力調整」(Accommodation),貝茲醫師在這「眼睛對焦」的能力,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體會出許多「眼睛對焦」方式的心得,更是因而研發出「匯視」成為他的自然療法三原則中的一個。

當然,他也在眼球結構和用眼功能上,有著更深入的研究,並在多種動物的眼球和相關視力上,也有極豐富的研究來印證他的新理論。由於我本人並沒醫學專業的背景,加上絕大多數會讀我文章的人,相信也不會有太多的醫學專業背景,再說也超出本部落格成立的本意,所以在此不再作更深入性的論述。

想得到這方面更深資料的人,可從貝茲醫師自己的著作裏,開始閱讀這方面的資訊。他的著作,已在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一文裏介紹過,『沒戴眼鏡的完美視力』(Perfect Sight Without Glasses和他出版的雜誌『更佳視力』(Better Eyesight,都與搖晃視窗同一個網站可下載。

同樣的,曾在為何視力仍未改善?一文裏,介紹過的,「重新學習看」("Relearning to See" by Thomas R. Quackenbush)那本書,也可進一步的學習,及找到更多的相關資料。

總之,貝茲醫師的發現,與當時的主流眼科醫學是相反的,孤軍難抗萬軍奔騰的打擊,從此分道揚鑣,兩種不同的說法,繼續各自堅持己見到今日。主流西醫的說法,一百二十年裏可以說是沒太大的變更,倒是會偶而換湯不換藥的,選些新的「環境因素」,作為責怪視力衰退的原由。

說法上,幾乎沒改善任何人的視力,處治上,由於科技的進步,眼鏡的品質也跟著改善,外加隱型眼鏡的研發,近來又有雷射技術,也擠進了「治標不治本」的主流行列,全都是侵入性的或外加性的累贅,這就是所謂的合乎科學的治療嗎?

貝茲醫師因被趕出,「眼科醫師」行醫的行列,從此只能藉著「言論自由」,繼續以教學的方式,傳講自然療法改善視力。他的學徒們,一代傳一代的繼續傳講,多年來,成千上萬人的視力衰退,卻能以自然療法得以改善,這沒有「專業」的認同的說法,難道就該被列為不合乎科學嗎?

貝茲醫師在世的年日裏,就已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改善視力。在各種視力的問題上,得到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第一位除去老花眼的受惠者,竟是貝茲醫師他本人,所以可說,他首先照著自己所研發的自然療法原則,獲得除去老花眼的成效,來證明自己的發現,沒太離譜。

所以,這兩篇文章接近結束,我仍是不願直接回答讀者,貝茲法合乎科學嗎?還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決定吧!至於另一個,常被問及的問題,「若是有效的話,為何我們以前都沒有聽過?」,下面這段,是以反問的方式來探討它。

現在全世界都已接受,香煙是有害健康的說法,是理所當然的。但是 1971 年以前,當香煙廣告還沒全面性,從美國的「電影」丶「電視」和「收音機」等媒體退出時,你知道是那一種行業的人仕,替香煙工業界作最多的廣告嗎?

我想,你可能會很容易猜到的,就是演藝名人,明星等的,譬如,演過「賓漢」丶「十誡」 出名的查爾頓希斯頓(Charlton Heston),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還當演員時,還有「我愛露茜」影集的 Lucille Ball,等等都在這行列裏。

但是第二或第三多「專業」人仕,其中之一是職業球員和運動員,另一個是那一種行業呢?由於這與自然療法改善視力的主題無關,我也不直接在此給答案,留給有興趣的人,哈!花點時間作些功課,自己去查或猜答案,不過,兩者我都各給個提示。

要是想去查的人,可以到美國,有足夠藏書的大學圖書館,查一本1964年的讀者文摘,其中有一期,刊登了一篇「抽煙有害人體健康」的文章,那是第一篇具有舉足輕重份量,並開始扭轉了美國社會,對抽煙看法的關鍵性文章。整期前後翻一翻,尤其在那篇文章短短的幾頁裏,注意查看,那一行的「專業」人仕,在替香煙公司作廣告?

要是沒機會去查而想猜的人,我也給個暗示,反面思考就會猜對的,只要目前你認為最不可能的,就是那個行業了。一旦你知道答案後,應該會是目瞪口呆的直呼「那怎麼可能!」

如此,我認為可間接回答,若「貝茲法」是有效的話,為何我們以前都沒有聽過?沒有聽過並不表示它就不存在,或沒有效?兩丶三個月前,你又何曾聽過「毒奶粉」呢?沒有聽過,難道就表示它就不存在嗎?

因為,學習「貝茲法」是否會成功?我已說過,方法算是簡單的,但困難是在須要改變習慣。若想在改變習慣的事上順利,那就須要在「想法」丶「看法」「反應」上有所調整,的確,「貝茲法」對很多人來說,是種新觀念,完全跟我們以前的認知相差太大,一時會是無所適從。

這就是我為何插進一些類似題外話的文章,也是為何也在賢哥閒聊室,寫些較輕鬆的話題,譬如:你知道你所吃的是什麼嗎?」丶「這也是我的專業」丶「我的愛貓生病了」丶「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丶「各從其類,這些對有些人,可能都是另類說法,一時,也難以接受的。說開了,都是在為讀者作些「心理建設」的工程,但願,這些多多少少會帶給你些幫助。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搖晃視窗」的好消息


最近由於很忙,一時仍無法繼續上貼其他的文章,但自從本部落格,第一次用「漢文」介紹了搖晃視窗搖幌視窗的軟件後,引起了很多人對那軟件的興趣。不少人,以「搖晃視窗」「搖幌視窗」Google SearchYahoo Search 想要去搜尋那個軟件,結果,還是跑進了賢哥健康站賢哥改善視力網

敬告各位讀者,當機月餘,提供免費下載「搖晃視窗」或「搖幌視窗」軟件的 網站,已又恢復營運了


【4/17/2010 補記】

發現有些網友提供丶討論可在Linux系統裏用的「搖晃視窗」替代程式。

Swing Windows Script for Linux

【結束補記】


電腦族的讀者們,如果視力仍繼續衰退,實在是沒有任何的藉口了,趕快下載「搖晃視窗」軟件,裝機運轉後,視力的衰退至少會停止。不要再歸罪於電腦視覺症候群了,如果能把所有至今已發表的文章仔細的讀,抓著貝茲法的三原則,你的視力改善可能都已在進行中了。

「貝茲法」的重點與中心思想原則是,改變用眼的壞習慣,並不時的維持著正確的好習慣,而不是每天只要「眼球運動」「按摩」幾次,每次幾分鐘。雖然,後者多少也有些「事倍功半」的果效,但絕非長久之計。

祖國台灣最近兩年,已有幾處在教「視力自然療法」的課,學費都在台幣萬元以上,筆者從未上過他們的課,也不知他們教學的詳細內容。但從他們的網站,猜想他們也是在教「貝茲法」,相信要價那麼的高,一定會加些商業上的噱頭,想讓學員覺得所學到的是值回票價的,至於到底值不值得那樣高的學費,你們自已定奪。

過去兩年,常常傳講並免費的教學純粹的「貝茲法」,沒外加其他商業考量的噱頭,也幫助了一些人摘下戴了多年的眼鏡。今年十一月將再回台三星期,若有機會,只要時間許可的話,仍願在些公益團體或教會,免費傳講「貝茲法」的自然療法,有興趣的,請盡早跟筆者聯繫。

今年三月,曾在台北某教會,教了幾位種子老師,花了四堂課,每次一小時,希望他們學好後,能再傳教其他的會友。其中有一位學習的成果最好,她是一位在中學教英文的 T 老師,上完第一堂的三天後,她抓住了「貝茲法」的重點,學到了「貝茲法」的三原則,開始使用正確的用眼好習慣,因此就不須再戴老花眼鏡了,在此之前,有三年多,每當讀聖經或看報紙,都非戴老花眼鏡不可。

「貝茲法」有效嗎?每當有「自然療法」引起廣泛興趣時,總是會有主流西醫出來警告,這些是沒科學根據的,是嗎?我反問,過去的五十多年,你們主流西醫眼科醫師的講法,又帶給了人們多少「正確」的說法呢?幫助了多少人達到他們的視力改善呢?又改善了多少你們自己的視力呢?除了用藥用刀外加用眼鏡外,你們又曾提出了多少有效「改善視力」的貢獻呢?

四十五年前,曾就讀全國最好的男子高中「建國中學」,當時,同學間也不到三分之一的戴眼鏡,現在呢?全國戴眼鏡的百分比,已接近百分之九十了,你們有學位丶有專業的訓練丶和執照行醫,更是攏斷了被認為是「唯一正確說法」的管道,而全國年青學生的視力卻是一直往下走,你們不必負上全責嗎?

我們這些敢出來傳講「自然療法」的人,不論是收費的或是免費的,我們當然不是在治療或醫治學員們的視力,只是在教導一種用眼「正確」的好習慣罷了!再說,我們不只是自已覺得視力改善了而已,我們視力大幅度的改善,都是有主流「眼科醫師」「驗光師」驗光憑證的。

再說,過去的四年,祖國台灣主流西醫眼科醫師,出來向媒體放話,傳講如何「正確」改善視力,從我個人收集的資料裏,至少有一百五十位以上,其中三分之二是自己仍戴眼鏡的,難道不會有「泥菩薩過河」之嫌嗎?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貝茲自然療法三原則

貝茲療法三原則的內容其實是很簡單。貝茲醫師小心翼翼的選用三個英文字來綜合他所提倡自然療法的原則,那就是: (1)Movement(怡動),(2)Centralization(匯視),和 (3)Relaxation(放鬆)

若能充分瞭解這三個字所代表的內含,轉而培養出用眼的好習慣,漸漸的你就會除去因 「眼目發直」「目不轉睛」 等壞習慣所造成的視力衰退。

看起來只是三個簡單的字,但貝茲醫師深入淺出的論述出一套互相關聯的理論。這不是分別各自成立的三個單一的原則,而是互相息息相關並互相帶動的三合一的總原則。

也就是說,做到其中任何的一個原則就會、也要牽動到其它的兩個原則,同樣的,做到其中的任何兩個原則,也就會、也要幫你達到所剩下的第三個原則。

在還沒進入主題前,建議你下載並印列一個你自己較喜愛的 視力表,將它貼在一個合適的牆上。它的目的不是用來準確測量你視力的度數,主要的是用來測試,在學習自然療法的過程中,視力的改善並不是一直線,而是進進退退的起伏變化。長期來講,只要堅持學習,一定會往好的方向改善,但有了視力表做為參考,就會知道在每學一個原則或一個新的用眼好習慣後視力的進展。

也就是說,用視力表來做為指標,它會讓你知道那個 原則丶習慣或方法 你須多加強調或重複,每一小進步就會帶給你無限的鼓舞,更會刺激你繼續學習下去的意願。首先選一個你最常坐的位子,將視力表貼在眼前的對方,距離是挑只能看清視力表最上一行或兩行就好,不要超過三行,當然底下的餘行是該看不清楚的才有意義。

學前學後視力的比較,當然是要在同樣的距離和同樣的光度下來比才準。賢哥個人最喜愛的 視力表 是長達五頁的,若你所在的空間不容許這麼長的,你可下載一頁的 視力表,在 祖國台彎 也有個 「 Magic Eyes - 改變視力的自然療法」 的教學公司,他們的網站也可下載多頁不同的 視力表 (擊點 「視力表下載」,位於網頁中間的右邊,下載後可選其中的一個印列)。

這篇文章裏,暫時先只簡略的介紹這三個字,詳細的內含會分別撰文一一申述解說。


(1) Movement:

為何貝茲醫師選用 Movement 這個字,而不用其它較通用的 Exercise,也不是 Workout 等字眼?也就是說,貝茲法所強調的,不是一般人所猜想的 「眼球運動」,也不是 「眼球鍛鍊」

台灣坊間,曾看到兩本書,或多或少都提到 「貝茲法」,可是他們又同時強調並鼓催 「眼球運動」「眼球鍛鍊」的自然療法,顯然他們並沒充分瞭解到 「貝茲法」 的真諦,因此若你要學純正的 「貝茲法」,賢哥並不推薦它們為參考書籍。

其實你若去閱讀貝茲醫師本人的著書 『沒戴眼鏡的完美視力』 (Perfect Sight Without Glasses) 和他出版的雜誌 『更佳視力』 (Better Eyesight),你就會發現他極力反對所謂的 「眼球運動」「眼球鍛鍊」

為什麼他這樣強烈的反對?

第一: 因為視力的好壞並不是只限於眼球本身功能的運用而已,貝茲醫師對 Movement 這個字有著更深的看法和不同層次的引伸,從身體上的器官,這包括 眼球丶眼皮丶頭丶頸丶肩膀和整個身體,到體內的想像和思考,甚至到體外的環境萬物都在貝茲醫師的申述範圍內。

第二: 所謂的 「眼球運動」 和 「眼球鍛鍊」 並不是一無是處,如果運用合宜,對 老花眼 也會有相當的改善,對 近視 改善的進展則是很緩慢,也可能達到事倍功半效果,對 散光 來說可能會是幾乎無效。

第三: 「運動」 和 「鍛鍊」 都會牽扯到 「用力」,一旦用力過度,就會更加繃緊和勞累帶動眼球的六條肌肉,這很可能會造成矯枉過正,甚至適得其反的結果。

前文中提到 「眼目發直」「目不轉睛」 的習慣就會造成眼肌和眼神經的長期繃緊和疲勞,漸漸的變成僵化而它們的彈性也跟著減弱,以至視力的衰退。

視力不好的人,在還沒配戴眼鏡前或所戴的眼鏡度數不夠時,大多會持有一項用眼的壞習慣,那就是用 「瞇眼」 (Squint) 來幫補視力的不足。由於 「針孔效應」 (pinhole effect) 的原故, 「瞇眼」 的確會達到一煞時較明晰的視覺。

但是 「瞇眼」 時必需使力拉緊眼肌和眼皮肌才能達到 「針孔效應」 ,長期並頻繁的 「瞇眼」 也會像經常 「眼目發直」「目不轉睛」 的情況一樣造成眼肌和眼神經的長期繃緊和疲勞而使視力衰退與惡化。

因此,常 「瞇眼」 的人希望能瞭解到,它是對視力會造成極大傷害的壞習慣,能盡早除去那種壞習慣是你邁向更佳視力的第一步。

貝茲醫師提倡以 「眨眼」 (Blink) 做為改善視力的第一個好習慣來配合第一原則 Movement。 每一個 「眨眼」 的動作,眼皮都須很 輕快丶不特別用力丶而且很自然 的關閉和彈回去。

在沒學 「貝茲法」 以前,賢哥也像一般人一樣,從來就沒特別去注意過 「 眨眼」 這件事,總覺得那是一種下意識的動作,只要眼睛乾澀或是須要時,眼皮自然會去眨它,那裏還會去管它的頻率有多少呢?

哪 「眨眼」 的動作要多頻繁,並且需眨多久才能達到療效呢?平均每一到四秒鐘就應眨一下,從早晨起來打開眼到晚上閉眼睡覺之間都應不停的 「眨眼」。記得在 「目不轉睛」 那篇文章裏的最後一句提到,一旦學會了正確的用眼好習慣,你必須做到 「Keep It All the Time and All Day Long」。還有好些有關 Movement 並且相輔相成的好習慣,會另文再與以申述。

請別輕忽 「眨眼」 的功效,回去觀看 「目不轉睛」 那篇文章裏的插圖,當你 「目不轉睛」 地注視圖中的小十字架,不到幾秒鐘,十二個圈點會只剩下到一個,但是你只要輕輕的眨一下眼,那些原已消失掉的圈點又全都浮現回來了。

希望你能儘早開始養成不停輕輕 「眨眼」 的好習慣,而不是偶而想到時才眨它幾下,這就是你學以自然療法來改善你視力的開端。


(2) Centralization(匯視):

在沒談到什麼是 「匯視」 之前,先來談談我們人眼睛的視野,每一個眼睛往前觀看,扇型的左右伸展開大約有 145度 的視野,兩眼合起來大約有 170度 的視野,其中兩眼視野重疊的部分大約有 120度

貝茲醫師發覺到,嬰兒丶小孩子丶青少年人 以及(尤其視力不好的)成年人對這 170度 視野運用的方式和習慣是不太一樣的。詳細的內容等以後再另文來述說。

這裡所要提示的就是一般視力不好的人,大多已失去像嬰兒或小孩子原先從小學來的 「匯視」 能力與俱有的好習慣。與 「匯視」 相反的壞習慣就是 「散視」 (Diffuse Vision),只要你的視力不好,或多或少你就是有 「散視」 的壞習慣,視力越差的 「散視」 的惡習也越嚴重,只是你自己沒察覺到而已。

那什麼是 「匯視」 呢?簡單的說就是兩眼須同時看一個 「點」,兩眼的視力隨時都須焦集 (Focus) 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然後在仍然維持著 「匯視」 的狀況下兩眼同時 「掃描」 更大的範圍,而不是兩眼同時分開看兩個不同的範圍 (這後者就是散視)。上段有關 Movement(怡動) 裏除了 「眨眼」 外,「掃描」 (Sketching)也是多種好習慣中的一種。

為何貝茲醫師選用 Centralization (匯視) 這個字而不用其它較通用的 Focus, AttentionConcentration 等字眼? 因為這三個字或多或少都隱藏著須外加使力的意含,而 「匯視」 則是很中性,很自然並且很 「放鬆」 的字眼。

『10/31/2008加註:貝茲醫師原先的用字是 Central Fixation,據賢哥所知,較純或較正統的 「貝茲法」 老師們,為了避免有人誤會貝茲醫師原先的用意,大多已改用 Centralization 這個字。 以後會有篇專講 「匯視」 的文章時,再來詳談這個議題。

只要有任何字牽扯到須外加使力的習慣,都會造成眼肌的長期繃緊和疲勞,漸漸的變成僵化而它們的彈性也跟著減弱,以至視力的衰退。

舉兩個例子,你就會明白什麼是「散視」而什麼是「匯視」。在台北的捷運的車箱門口的上框,都貼有 「關門時勿強行進出」 的警告標語。試想你是怎麼看這個標語的?

賢哥在沒學 「貝茲法」 以前,都是用左眼看左半邊的 「關門時勿」,而用右眼同時看右半邊 「強行進出」,整個標語是 左右眼分工合作,一氣呵成!一下子就同時看入眼裏,反正是戴了眼鏡,看了既清晰又輕快,從來也沒覺得這種用眼的方法有什麼不對?

但貝茲醫師認為這就是 「散視」 的壞習慣,一次兩次這樣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經年累月的如此用眼,是造成眼視力衰退的重大原因之一。現在賢哥已改成兩眼同時一次只看一個字,從左到右逐一的快速 「掃描」過去,這就是「匯視」 又加 「怡動」 啦!

沒有錯,剛開始學習改成這種用眼方式時,整個的閱讀速度會極速下降,但習慣後,「掃描」 的速度會漸漸的提昇,一段時日後閱讀速度也會趕上先前的。

另外,假設你身處在一漆黑夜晚的環境,就算你仍是有 170度 的視野,仍然必需用手電筒的照明才能看見,雖然你只需手提一支手電筒即可照明,但假設你再也不是手上拿著一支手電筒,而是每個眼都有一束的細光像手電筒一般的照出去,兩個光束同時焦聚在每一點你要看的物件上,若要看不同的物件,兩個光束的焦聚同時 「怡動」 和 「掃描」,這也是 「匯視」又加 「怡動」 了!


當然在這漆黑夜晚的環境,你能很容昜的想像到和做到 「匯視」,但是若把你已瞭解的這 「匯視」 的關念挪移到光天化日下的環境,你是否仍然能維持這 「匯視」 的新用眼好習慣呢?

強大的日光當然蓋過這兩個光束,何況這光束還只是想像中存有的,有著 170度 餘光的視野存在,要有相當的耐心,堅持,和意志才能學好並成為你新用眼好習慣。


(3) Relaxation(放鬆):

身心緊張疲憊無法放鬆是現代人的常態,頸筋堅硬丶肩膀疼痛丶眼睛疲勞丶視力模糊 似乎無法避免,追根就底不能或不知如何放鬆是一大原因。一些社會上或網路上流傳的柔軟操或伸展操,譬如: 練功十八法,都是相當好的途徑來學習如何放鬆,但這已超出本文的主題,所以不再加以申述。

適度休息可以放鬆眼肌和眼神經,因而可以減緩眼睛過勞的情況,進而更可以改善視力,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尤其 「不要過度用眼」 更是主流眼科醫學所強調的,但貝茲醫師一百年前就已否定了這種看法。

若這種看法是絕對正確而且有效的話,那睡覺應是最高程度的休息,每一個人早晨起來應是一天裏視力最好的時候,事實並不一定是這樣的,他早已發現到所謂 適度的休息並非以時間的長短來定奪的,而是以休息方式是不是合宜?才能確定眼肌和眼神經,是否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

主流眼科醫學 也喜愛強調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會造成眼睛過勞,因而使 近視 加深,貝茲醫師一百年前也已否定了這種看法,自已過去幾年的經驗,也見証了貝茲醫師的論述才是正確的。

用眼時間長短不是唯一的因素來決定用眼是否過勞,用眼的方式和習慣是不是合宜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的十三年,賢哥每天花在電腦前的時間 平均是至少十二小時以上,長達 十五丶六小時 的日子也不少。沒錯!在沒學 「貝茲法」 以前的十年多,賢哥的視力的確是一直在惡化,可是這兩年花在電腦前的時間並沒減少,但視力則是像序篇裏敘述的有了大幅度的進步。

在此只集中略談貝茲醫師所倡導的,第一是 「慢的深呼吸」,第二是 「掌療」。兩者若各做得正確而且學到如何互相配達合宜,這將是 最有效的方法以放鬆疲憊的眼肌和眼神經

由於 「掌療」 需較長的文字才能述說明白,改日再專文來報導,現在只能鼓勵你常常做深呼吸越慢越好,一有機會就作,每天作越多次越好,同時加上時時的輕眨眼皮,這就讓你進入 「貝茲法」 的初階了。




【 11/12/2015 加註 】

1:  本篇文章前段曾提到 『……賢哥個人最喜愛的 視力表 是長達五頁的,……』,只要點擊 “視力表” 三字就會帶入到該視力表的連結網頁,當然就可印列出 三吋半的大 E 字。

2: 為了提昇掃描 大 E 字的功效,掃描七吋的較適宜

如果下載這大 E 字有問題的話,請留言告知。

【 結束加註 】